在唐长安城毁灭1100周年时(3)

作者:葛承雍 发表:2004-10-06 07:49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唐长安城与意大利的罗马、希腊的雅典、埃及的开罗合称为世界四大古城,但相对已经形成完整体系的西方古典建筑学而言,唐代建筑乃至中国古代建筑尽管有现存实例,有历史记载,却迄今还没有明确的理论阐述,况且现存实例也很少,史书记载又很简约零乱,古代工匠地位不高,充其量仅是宫廷的供奉,师徒口头传授,不重著述。也正因如此,学术界某些人对唐长安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创造意匠持有臧否的不和谐声音。

  有人宣言唐长安是寰宇大一统封建集权意识观念的产物,是儒家中庸、守旧、抗变思想的缩影, “六街鼓绝行人歇,九衢茫茫空有月”; 是实行夜禁严密封闭的军事堡垒。有人贬低唐长安是拘泥硬套《周礼·考工记》等级森严、宗法礼制规范的约束标志,厚重夯土墙继续使用是造型和结构技术上墨守成规的反映。有人斥责唐长安是封建文化禁锢政策下的陈列品,棋格式布局是迎合统治者需要而出现的畸形怪胎。他们认为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形式几千年铁板一块,基本不变,不是美学的物化形式,不是对人体和个性赞美的反映,因此,同欧洲古希腊、古罗马建筑艺术相比,相对贫乏。

  这种情绪化、狭隘偏激地理解唐长安这座具有历史意义的旷世伟构,貌似“现代理念”、“反省意识”,实际上是完全脱离了当时社会背景和时代特点的错位谬误,是对中西建筑传统理念和民族文化差异的迷惘混乱,是对中国古建筑的蔑视鄙夷和对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摒弃否定,这正是我们民族文明和建筑丰碑长期以来得不到全面评价的原因之一。

  梁思成先生曾指出:“作为政治、经济、文化的综合的反映,唐代的建筑也出现了突出的高峰。在隋大兴城的基础上,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规模最完善的都城--长安,建造起来了。近年来对于城墙和宫殿遗址的发掘证明了文献中所记载的宏伟规模和富丽的建筑。”(《中国古代建筑史绪论》第六稿)。宋代到清代“这九百多年之间,建筑的气魄和结构的直率,的确一代不如一代”(《清式营造则例·绪论》)。刘敦桢先生也总结说“唐朝的城市布局和建筑风格的特点是规模宏大,气魄雄浑,格调高迈,整齐而不呆板,华美而不纤巧”。“唐朝的建筑艺术,在南北朝成就的基础上,使建筑与雕刻装饰进一步融化提高,创造出了统一和谐的风格,取得了辉煌灿烂的成就”(《中国古代建筑史》第17页)。

  唐长安是中国古代都市中屈指可数的最具有国际大都会特质的城市,胡人移民众多,胡风文化盛行,尽管具有东方建筑风格的独立体系,实际上吸纳了许多中亚、西亚和南亚建筑文化的因素,有些石构建筑甚至完全融合了外来文明,砖石佛塔砌作木构形制最先在唐长安蔚为大观,四色琉璃瓦最先在长安宫殿建筑中广泛使用,祆教、景教、摩尼教等外来宗教的教堂最先在长安建立,采用壁画装饰建筑是最先在长安寺院中普及的,“诗情画意”的禅风主题是最先在长安佛寺园林建筑中表现的,可以说是有许多中西建筑体系的交融。同样,唐长安的都城规划设计也被邻近国家和周边政权所模拟仿效,如七世纪后日本陆续兴建的藤原、难波、平城、长冈、平安五座京城,渤海上京龙泉府、中京显德府、东京龙原府三座城,以及中亚碎叶城、怛逻斯城等,朝鲜高句丽时期、新罗时期的建筑结构、装饰艺术、园林景观等遗存大量吸收唐朝建筑风格,有些佛寺建筑就是唐朝的典型翻版。时至今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仍关注着唐长安建筑史迹的保护,利用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日本信托基金对含元殿遗址台基进行保护性复原整修,这正是对古代东方伟大建筑风采辐射作用不容置疑的确认。

  时过境迁的是,唐长安建筑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如今已经嬗变,不仅“八水绕长安”的优美景色荡然无存,而且“举目望终南”的视觉环境完全消失,尤其是近年西安大规模跑马圈地开发改造,已使人们无法维持住古城原有的、脆弱的文脉肌理,千古名城风貌愈发名存实亡,在“西部大开发”的旗号下肆意强制拆毁传统建筑,决策者把保护对象搞得面目皆非,不受约束的“千城一面”规划和短视的“富人区”房地产建设,使一批粗糙模仿“欧陆风”的建筑墩立在历史文化遗产大保护区内,甚至刻意追求用新建的高楼大厦去簇拥古城,改变城市的特质与历史轮廓线,显露出浮华造作的外观,这和千年前唐长安被毁灭在实际效果上如出一辙有着同样的切肤之痛。

  文化遗产不能再生,也不是自生自存自兴的,它要靠积累传承,靠栽培保护,否则再辉煌的文明也会死亡。如今生活在唐长安建筑遗址叠压之上的后裔,或许还有血脉上的延续,但无文化上的紧密联系,许多年轻人不晓得唐长安曾经宏伟壮阔的建筑布局,不记得自己先辈昔日如何建造这座古都,更不知道野蛮拆毁所造成的悲伤痛苦。唐代灭亡的挽歌犹如绝唱,建筑文化也随之永远流逝了,遗产沦为无人问津的遗憾。

  健忘的民族是潜伏着悲剧的民族。中国历史上都城毁灭的事件太多了,代代王朝一茬接一茬另选都城重复建设的事情也太多了,但我们回眸与悼祭一千一百年前被毁灭的唐长安,就是不愿忘记这座中国古代唯一能称得上是国际大都市的消逝,不愿目睹博大丰厚的中国建筑文化遗产继续零落,以便在反思中发掘复原出许多蕴藏在各类古建实例、建筑考古遗址中的民族智慧,提炼出中国古代涵盖多项内容的体系完备的建筑学,能对当前文化、经济共同发展发挥作用,特别是在今天人们慨叹千年前名胜古迹、历史建筑乃至整体性历史文化名城的日见衰微时,颇有沉重的警策借鉴意义。当我们不再一哄而上野蛮拆迁时,不再留下冷森凋败的遗憾记忆时,我们的民族才是真正的成熟了,我们的文化遗产才能长久平安地保护下去。

(中国文物信息网)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