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同时出现持续下滑,说明困扰中国多年的经济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改变。中国不少经济学家担心,持续多年挥之不去的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状况已经再次把中国经济带入通货紧缩的危险区域。
中国经济遭遇通货紧缩已经不是第一次。不少经济学家认为,中国在一九九六年底已经开始出现通货紧缩的征兆,只不过中国政府领导人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所以一九九七年底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仍然将针对通货膨胀的紧缩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作为经济主导方针。这种政策上的延误使得国民经济增长速度进一步降低。直到一九九八年中国政府才正式承认通货紧缩成为主要危险。
自那时以来,为了刺激经济增长,中国政府连续四年采用了包括大举增发国债增加财政赤字在内的扩张的财政政策和包括连续多次降低利息、扩大货币供应在内的扩张性货币政策。现在看来,这些政策虽然在短期延缓经济下滑方面起到了一些作用,但是没能触动那些影响经济增长的根本性障碍。相反,中国经济中许多固有的结构性问题反而变得更为突出。例如,中国扩张的财政支出和不断降低利息率的货币政策使得国家的经济资源继续流向效益低下的国有企业。这样做,不仅使得宏观经济效益进一步恶化,而且使得本应该加速退出市场的国有经济得以进一步苟延残喘,阻碍了所有制结构的优化,从而为今后的进一步改革设置了障碍。
面对通货紧缩的困难处境,中国经济学家和政策制订者除了继续实行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外,似乎找不到更好的对策。问题在于,财政、货币双扩张过去不太灵,这次能灵吗?
首先看扩张的财政政策,中国政府的国债发行余额去年底已经达到两万五千六百亿元,如把今年的国债发行计划考虑在内,国债发行余额将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二十五左右,大大高于当年的财政收入。再加上中国财政正面临补充国有银行准备金、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等巨大的压力,因此持续的扩张财政政策的空间已经不大。更不用说政府运用扩张财政政策对私有经济带来的负面效益。
再看包括不断降息在内的扩张的货币政策。从降息对储蓄的影响看,连续七次银行降息并没有降低中国居民的储蓄倾向。这一方面是因为居民的储蓄是一种预防性储蓄,在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教育、医疗等费用不断上升的情况下,他们需要继续资金以备急需。降低利率并不能使得他们停止这部分储蓄。另一方面中国的资本市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并没有走上正确的轨道。一般投资者在股市上被大户和国有企业任意宰割,损失惨重。再加上去年中期以来,中国股市由于政府试图通过国有股减持来为国家财政筹集资金而一蹶不振,老百姓更不敢在股市上投资,于是把钱放入银行成了唯一的出路。从降息对投资的影响看,前景也不看好。目前,中国商业银行的的问题是,银行吸收了了大量资金,可是却难以找到更多经济效益好从而具备贷款条件的企业。降息不仅无法解决这一问题,反而使银行遭受更大的压力。同时,单纯降息虽然可以减轻现有贷款企业的利息负担,但是由于国有企业已经占据了大量银行资金,降低他们的利息负担无异于鼓励他们的低效益经营,这会造成社会资金的进一步浪费。
由此可见,那些在其它国家看来比较有效对付通货紧缩的方法,在中国实行起来效果不大。这种状况是由于中国政府长期回避经济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所致。如果继续回避国有企业浪费社会资源和社会管理阶层腐败等根本性问题,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法来对付中国经济中的许多病症,恐怕会越来越不灵了。不知道中国政府在对付此次通货紧缩时能否正视这一点。
(自由亚洲电台) (胡少江 6/9/2002 12:38)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