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和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同時出現持續下滑,說明困擾中國多年的經濟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並沒有得到改變。中國不少經濟學家擔心,持續多年揮之不去的總供給大於總需求的狀況已經再次把中國經濟帶入通貨緊縮的危險區域。
中國經濟遭遇通貨緊縮已經不是第一次。不少經濟學家認為,中國在一九九六年底已經開始出現通貨緊縮的徵兆,只不過中國政府領導人當時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所以一九九七年底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代表大會仍然將針對通貨膨脹的緊縮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作為經濟主導方針。這種政策上的延誤使得國民經濟增長速度進一步降低。直到一九九八年中國政府才正式承認通貨緊縮成為主要危險。
自那時以來,為了刺激經濟增長,中國政府連續四年採用了包括大舉增發國債增加財政赤字在內的擴張的財政政策和包括連續多次降低利息、擴大貨幣供應在內的擴張性貨幣政策。現在看來,這些政策雖然在短期延緩經濟下滑方面起到了一些作用,但是沒能觸動那些影響經濟增長的根本性障礙。相反,中國經濟中許多固有的結構性問題反而變得更為突出。例如,中國擴張的財政支出和不斷降低利息率的貨幣政策使得國家的經濟資源繼續流向效益低下的國有企業。這樣做,不僅使得宏觀經濟效益進一步惡化,而且使得本應該加速退出市場的國有經濟得以進一步苟延殘喘,阻礙了所有制結構的優化,從而為今後的進一步改革設置了障礙。
面對通貨緊縮的困難處境,中國經濟學家和政策制訂者除了繼續實行擴張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外,似乎找不到更好的對策。問題在於,財政、貨幣雙擴張過去不太靈,這次能靈嗎?
首先看擴張的財政政策,中國政府的國債發行餘額去年底已經達到兩萬五千六百億元,如把今年的國債發行計畫考慮在內,國債發行餘額將佔國內生產總值的百分之二十五左右,大大高於當年的財政收入。再加上中國財政正面臨補充國有銀行準備金、建立社會保障制度等巨大的壓力,因此持續的擴張財政政策的空間已經不大。更不用說政府運用擴張財政政策對私有經濟帶來的負面效益。
再看包括不斷降息在內的擴張的貨幣政策。從降息對儲蓄的影響看,連續七次銀行降息並沒有降低中國居民的儲蓄傾向。這一方面是因為居民的儲蓄是一種預防性儲蓄,在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教育、醫療等費用不斷上升的情況下,他們需要繼續資金以備急需。降低利率並不能使得他們停止這部分儲蓄。另一方面中國的資本市場經過十多年的發展,並沒有走上正確的軌道。一般投資者在股市上被大戶和國有企業任意宰割,損失慘重。再加上去年中期以來,中國股市由於政府試圖通過國有股減持來為國家財政籌集資金而一蹶不振,老百姓更不敢在股市上投資,於是把錢放入銀行成了唯一的出路。從降息對投資的影響看,前景也不看好。目前,中國商業銀行的的問題是,銀行吸收了了大量資金,可是卻難以找到更多經濟效益好從而具備貸款條件的企業。降息不僅無法解決這一問題,反而使銀行遭受更大的壓力。同時,單純降息雖然可以減輕現有貸款企業的利息負擔,但是由於國有企業已經佔據了大量銀行資金,降低他們的利息負擔無異於鼓勵他們的低效益經營,這會造成社會資金的進一步浪費。
由此可見,那些在其它國家看來比較有效對付通貨緊縮的方法,在中國實行起來效果不大。這種狀況是由於中國政府長期迴避經濟深層次的結構性矛盾所致。如果繼續迴避國有企業浪費社會資源和社會管理階層腐敗等根本性問題,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方法來對付中國經濟中的許多病症,恐怕會越來越不靈了。不知道中國政府在對付此次通貨緊縮時能否正視這一點。
(自由亞洲電臺) (胡少江 6/9/2002 12:38)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