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器莊重威嚴,金文也被讚譽為「最莊重字體」。(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漢字的發展,自殷商甲骨文一脈相傳,接續的就是始於商朝中期,盛於西周,鑄刻於青銅器上的文字,稱為「金文」。
金文又稱「銘文」或「鐘鼎文」
「青銅」是純銅加入錫與銅或其他金屬所產生的合金,鑄造性很好。在鐵器出現前被廣泛使用於鑄造兵器、廟宇祭祀和食器、工具、車馬器等日常用品,種類繁多。古時候的青銅器因為埋在土裡導致氧化,顏色青灰而得名。
因為商周青銅器的樂器以「鐘」為代表,禮器以「鼎」為代表,故刻於其上的文字又稱「銘文」或「鐘鼎文」。此外,古代青銅祭器的總稱是「彝」,「款」的意思是刻,「識」則是記的意思,故刻有銘文的青銅器亦稱「彝器款識」。所記錄的內容多是戰爭、祀典、器名、契約、賜命、圍獵等,和當時社會、王公貴族活動息息相關之事。
金文被發現的時間很早,到宋代就有著錄,稱「金石學」。年代較早的銘文出現在商代晚期,只有寥寥數字,多為人名或族徽圖像等。例如:商王文丁為了祭祀母親戊鑄造的「司母戊鼎」,只有三個鑄在鼎腹的「司母戊」而已。西周以後的青銅器則多有銘文,幾十字、上百字、數百字都有。隨著近代大規模考古行動的發掘,大批青銅器出土,目前出土刻有銘文的青銅器大約五千件,以周代為主。收錄的金文約三千多字,其中二千多字可辨識。
渾厚圓潤 具穩重的美感
為了區別秦代的小篆,金文被稱為「大篆」。幾乎已具備書法的所有特點,其數量、規模和藝術價值影響後世書法發展甚鉅,更是研究商周時期各項政治、文化、經濟等的重要史料。
雖然都是契刻文字,但甲骨文是直接用刀刻在堅硬的龜甲、獸骨上,多用單刀,比較不好施力,筆畫尖細、較少圓角;金文推估是先用毛筆寫,再於軟胚上刻劃,比較容易,然後製成模具範鑄,較能顯出墨跡。
金文的字體結構類似甲骨文,但也有些不同。因為「六書」的造字原理隨殷商覆滅而散佚,到周代金文的形體已經開始背離「六書」。象形、會意的結構減少,便於書寫的符號形態增多。形旁意通而混用的情形也減少了,且形聲字大量增加,偏旁部首的位置則較為固定。
金文筆畫較粗壯,渾厚勻稱,轉折處已變為圓潤的曲線。章法上更顯規範,除了保持自上而下、自右至左的書寫方式外,也很注重全篇的工整,首行和末行幾乎都能控制在同一天地水平線上,體現出穩重、端莊、成熟、有序的美感。
被讚譽為「最莊重字體」
著名的金文「四大國寶」之一〈毛公鼎〉。(攝影:靜容/看中國)
〈毛公鼎〉內鑄有500字銘文,為舉世青銅器中字數最多的。(攝影:靜容/看中國)
從書法藝術的角度來分析,金文的發展歷程約略可分為五期,風格漸變。從商代初始期、西周早期典型期、西周中期發展期到西周晚期進入高峰成熟期,此時期最著名的「四大國寶」為〈毛公鼎〉、〈散氏盤〉、〈大盂鼎〉、〈虢季子白盤〉,形態變化豐富,各具特色,大放異彩。
其中,〈毛公鼎〉內鑄有500字銘文,是一篇完整的冊命書,為舉世青銅器中字數最多的。現存於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和〈翠玉白菜〉、〈肉形石〉合稱民間版的「故宮三寶」。
東周時期王室衰微,群雄爭霸,金文進入流變期。諸強國盛行金文銅器,各自發展,字體稍短而多變,精美渾厚。一方面金文走向裝飾化,出現鳥蟲書。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推行李斯所創的小篆為標準文字,青銅器和金文便逐漸衰落了,但後世歷史學者、書法愛好者對金文的研究一直持續至今。
商周時期,先民生活純樸,講究天人合一。從出土的青銅器文字來看,銘文中出現許多敬天重德的詞句。例如著名的〈大盂鼎〉說:「丕顯文王,受天有大命。」當時不論君王、貴族或黎民百姓,都虔誠敬仰上帝神祖。普遍做為「禮器」、「重器」的青銅器莊重威嚴,書寫金文者必定是道德高尚之人,因此,金文也被讚譽為「最莊重字體」,寫下中國歷史上一頁燦爛輝煌的書法篇章。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