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寒食帖〉 人生低谷的印記(組圖)

作者:靜容 發表:2024-01-29 10:0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2個留言 列印 特大

蘇軾寒食帖 局部
蘇軾〈寒食帖〉局部。

北宋大文學家、書畫家蘇軾(1036~1101年),字子瞻,自號東坡居士。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皆名列「唐宋八大家」,有「一門三學士」之譽。亦是北宋時期成就最高的書法家之一,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合稱「宋四家」。

被貶黃州 蘇軾人生低谷的印記

蘇軾才華洋溢,善書法、繪畫,詩文詞賦成就非凡。然而,大文豪的一生並不順遂,宦海浮沉,幾多波折,而正是這些人生中的諸多苦難造就了他在文學藝術史上耀眼的光芒。

熙寧年間,因為反對王安石變法中的一些舉措,蘇軾屢遭詆毀、排擠。元豐二年又遭彈劾,受誣「託事以諷時政」。因「烏臺詩案」入獄,險些被斬,所幸太皇太后曹氏等人大力營救才脫險,結束百餘日的牢獄生活,貶謫為虛職的黃州團練副使。生活窘迫之際,友人為他申請到黃州營地以東一塊田地,方得以躬耕其中,自給自足。蘇軾將之命名為東坡,營造雪堂,自號「東坡居士」。

蘇軾書法代表作〈寒食帖〉,全名為〈黃州寒食詩帖〉。就是在他被貶黃州的第三年(1082年)寒食節所寫的二首古詩〈寒食詩二首〉書法作品,記錄當下溼冷、無火的寒食般心境。於連日苦雨的惆悵和「空庖煮寒菜,破竈燒濕葦」的貧寒中,亦有「臥聞海棠花,泥汙燕支雪」、「小屋如漁舟,濛濛水雲裏」的曠達與人生歷練中的體悟,堪稱他人生低谷的印記。

蘇軾寒食帖 局部
蘇軾〈寒食帖〉局部。

蘇軾寒食帖 局部
蘇軾〈寒食帖〉局部。(以上圖片來源皆為公有領域)

宋 蘇軾 〈寒食帖〉卷

(第一首詩)

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

臥聞海棠花,泥汙燕支(胭脂)雪。

闇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鬚已白。

(第二首詩)

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

小屋如漁舟,濛濛水雲裏。

空庖煮寒菜,破竈燒濕葦。

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帋(紙)。

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

也擬哭塗(途)窮,死灰吹不起。

〈寒食帖〉「天下第三行書」美譽

〈寒食帖〉,行書,17行,共129字。全篇筆勢飛揚,一氣呵成;字體疏密相間,寬窄輕重錯落,瀟灑俊逸;兼用正鋒、側鋒,頓挫疾昂,變化萬千;字體由小漸大,節奏明快,渾然天成。後世評為「天下第三行書」。

綜論歷代書法特色,有「晉尚韻,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態」一說。蘇軾曾言:「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他是引領宋代「尚意」書風的重要書家,但「重意輕法」並非不重法度,而是不為法所拘束。

詩書與蘇軾齊名,並稱「蘇黃」的黃庭堅於〈寒食帖〉上題跋:「東坡此詩似李太白,猶恐太白有未到處。此書兼顔魯公、楊少師、李西臺筆意。試使東坡復為之,未必及此。它日東坡或見此書,應笑我於無佛處稱尊也。」清代乾隆皇帝題說此帖「無意於佳乃佳者」、「若區區於點畫波磔間,求之則失之遠矣。」

原收藏於清宮的〈寒食帖〉於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時險遭焚毀。後為廣東人馮氏所收藏,又遭遇火災,所幸撲救得宜,但在手卷下端留下黑色的火灼痕跡。再輾轉被日本收藏家菊池惺堂購得,大正12年(1923年)9月關東大地震時,東京都遭毀滅性火劫,菊池惺堂冒死搶救出〈寒食帖〉,傳為佳話。

其後,〈寒食帖〉又多次易手,最終落腳臺灣,典藏於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中華郵政亦曾經發行為郵票。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