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詩人與書家重逢:專訪蔡孟宸×何維剛(組圖)

作者:李彥霖 發表:2023-11-29 17:4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2023年11月24日專訪蔡孟宸(右)、何維剛(左)「腹有詩書氣自華:青年詩人×青年書家交流展」於蕙風堂宣紙圖書部藝廊。
右:國立中正大學中文博士、專業策展人、篆刻家蔡孟宸。左: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助理教授、古典詩人何維剛。

走進臺灣師範大學對面的蕙風堂宣紙圖書部,偌大的店面因為擺滿各種各樣的書法字帖和相關用具而略顯侷促。在走道裡擠上十餘步,穿過書牆與書架,能看見左側被書架與桌椅隔起的小徑,小徑前頭彷彿若有光。再行數米,走入光源,才抵達店內另闢的藝廊,那是書畫家開設展覽的小小天地。

我在這裡見到了蔡孟宸。這位早上剛獨力布置好整個展間的策展人,一身黑,短髮俐落。他把絨質西裝的袖口捲起,呈現一種柔軟而幹練的姿態。溫和的眉宇,搭配黑框眼鏡圓滑的弧線,一雙關懷人文的眼睛。

正和他並肩談話的人,是何維剛。直條紋襯衫、一襲黑色西裝、略為方正的橢圓黑框眼鏡,配著牛仔褲與棕色扁帽。爽朗的笑容,混搭學者的嚴謹與詩人的不羈。

礙於工作,不得不打斷眼前的畫。於是置身在兩人催生的「腹有詩書氣自華:青年詩人×青年書家交流展」(以下簡稱「腹有詩書氣自華」),訪談開始。

2023年11月24日專訪蔡孟宸(右)、何維剛(左)「腹有詩書氣自華:青年詩人×青年書家交流展」於蕙風堂宣紙圖書部藝廊。
曾經不熟的學長(右)學弟(左),如今站在一起。

問起初識時光,結果兩人沒甚麼印象

欲知兩人為何攜手合作,好奇的觀眾自然想聽他們從頭說起。身為中正大學中文系的學長學弟,當初彼此的相處情形如何?「啊,這個是黑歷史。」何維剛笑著脫口而出,接著緩緩而道:「其實我大學在中正不太適應那個學校,大概就是很不社會化。我到現在其實也不是一個非常社會化的人」。

大學時期與人群疏離的何維剛,把更多時間放在網路上。不是打電動,是學寫古典詩。當時一些詩人因為大專青年聯吟大會停辦,就在網路上成立「網路古典詩詞雅集」,以延續相互砥礪的學詩環境。何維剛那時候在網站認識的許多青年詩人,包括他自己,都是現在天籟吟社的骨幹成員,而天籟吟社是這次展覽的主辦單位之一。

蔡孟宸非常專注聆聽,不時發出恍然大悟的聲音。在蔡孟宸好奇追問下,何維剛陸續談了許多他大學時候的生活,但是關於坐在對面的蔡孟宸,除了「他大我兩屆」、「我們在系籃打籃球」這兩件事實陳述之外,再聽不到更飽滿的內容。

不行,兩人初識的歷史性時刻不能如此貧瘠。似乎看穿我沉默的失落,蔡孟宸悠悠地說:「我對維剛的印象其實也是很妙,我真的就只記得他在球隊時候的樣子。」

原本並不太熟的蔡孟宸與何維剛,雖然後來都繼續在中文領域深造,也因為學術關懷與職業選擇的不同,讓他們大學畢業後將近20年幾乎沒有交集。但中文系也就這麼小,願意持續耕耘其中的人們總會互相默默關注。

蔡孟宸坦承:「因為你會覺得彼此惺惺相惜嘛!」「其實很不容易,就是你能夠持續,沒有放棄走條路我覺得都很不容易,最後就真的會珍惜這些人。」何維剛感慨地應和著。

有些緣分,需要歲月來釀。而當初的錯身,也許只為再次重逢。

2023年11月24日專訪蔡孟宸(右)、何維剛(左)「腹有詩書氣自華:青年詩人×青年書家交流展」於蕙風堂宣紙圖書部藝廊。
本條幅是何維剛(左)七律〈師大研究室遠眺感北市房價作〉,由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約聘助理教授陳康寧揮毫。

整理家藏書畫,是兩人重新連繫的契機

去年年初,臺灣大學中文博士畢業,在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擔任博士後研究員,一邊尋找大學教職的何維剛(現已為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助理教授),有感於家族成員日漸凋零,開始在臉書上記錄家族故事,也藉此整理和考證家族的書畫藏品。

何維剛其實是「渡臺第三代」,以1949年跟著國府渡臺為第一代算起。渡臺後大伯何秉倫曾任第一屆立法委員,六伯何秉仁透過自學最後當到高等法院法官。當時家中有政界和法界人士時常出入,並以書畫署名酬贈。因緣際會下,六伯留下許多來自渡臺第一代文人巨擘的珍稀墨寶,目前都由何維剛收藏管理。

「他的那些收藏,都是我們這邊一直不斷地在提到的名頭。就是那些大名鼎鼎的,像是王壯為呀、莊嚴、劉太希呀,那個渡臺那一輩的。我一看到當然是眼睛一亮呀!因為我平常都是在接觸這些東西。」蔡孟宸滔滔不絕地敘述當時在臉書看到何氏家藏的心情。

父親蔡明讚是書法家,從小在父親的書法教室裡學寫毛筆字的蔡孟宸,高中畢業的暑假又隨父親好友薛志揚學習篆刻。雖僅短短半年,但已深深埋下他後來研究篆刻、書法理論和美學理論的種子。於是中正中文博士畢業後回到臺北,師事書篆名家薛平南,而一邊在社區大學和大學院校書法社擔任老師,一邊以青年篆刻家、策展人、藝評家與《書法教育》月刊總編輯的身分在書篆界行走。

因緣醞得恰到好處。於是蔡孟宸聯繫上何維剛,傾囊相授有關書畫的專業見解。也是蔡孟宸的提議和統籌,今年7至8月以何家藏品舉辦了「民國憶往:渡臺名賢書跡展」。何維剛坦言,這個展覽背後是對「我是誰」的一種追問。

至於我們能從先人那裡承接甚麼?則由「腹有詩書氣自華」來尋索。

渡臺名家劉太希書自作詩,攝於2023年11月24日「腹有詩書氣自華:青年詩人×青年書家交流展」,蕙風堂宣紙圖書部藝廊。
渡臺名家劉太希自書詩〈題金門曉角二首〉,展於「腹有詩書氣自華」。(以上圖片來源:李彥霖攝/看中國)

寫詩和寫字,其實不用壁壘分明

問起分別在書篆界和古典詩界饒有成就的兩位青年,為甚麼會想舉辦交流展,蔡孟宸解釋:「就是因為我們兩個都很清楚地去知道,現狀就是呢,寫詩的人,不寫字。寫字的人,不作詩。可是這個在我們的上上一輩,應該說渡臺第一批的那一輩人,是稀鬆平常。就是對他們來講,寫字與作詩是基本能力。」眼角餘光裡,何維剛頻頻點頭。

本次青年詩人×青年書家交流展,何維剛邀請天籟吟社和學院內外詩人各10位,以「臺灣地景」為題賦詩兩首;蔡孟宸再依此聯繫30位屢獲大獎的或是網紅的青年書法家,分別書寫其詩。同時,也陳列第一代渡臺名賢丁治磐、劉太希的自作詩墨跡,以彰顯「詩書兼備」的文人傳統。蔡孟宸說他希望藉由這樣的相互激盪,帶給所有參展的青年詩人與書家,包括他們自己,一個自省和自勉的契機。

展覽題目「腹有詩書氣自華」,出自於蘇軾〈和董傳留別〉詩。蘇軾以詩人之眼,照見董傳不為敝陋衣衫所掩的內蘊大美。

問起命名深意,蔡孟宸侃侃而談:「因為其實我覺得東方的文明,不管是詩、書、畫,它最終看重的是你個人氣質。不管是歷代所有的書論、畫論、詩評,全部都是。」不贊同當代書法習慣只追求外在形式的現象,他強調:「我們一定要推廣的事情是,作詩或寫字最終都回到你個人所謂的修養昇華」。

蔡孟宸忽然顯得難為情,對學弟笑說:「可是其實維剛你一定知道,就是『腹有詩書氣自華』這個『書』,其實不是指書法……」未等學長說完,何維剛連忙擺手笑稱:「這個沒關係」、「那個不是重點」、「重點是後面的『氣』」。

秉持強調內涵的宗旨,蔡孟宸雖知很多觀眾會想去看詩人或書家的資歷、頭銜,但掙扎許久還是決定隱去這些。「讓作品說話,就好」。

「腹有詩書氣自華:青年詩人×青年書家交流展」海報
「腹有詩書氣自華:青年詩人×青年書家交流展」海報。(圖片來源:臺北市天籟吟社提供)

繼往開來任重道遠,但求不負我心

「我覺得最重要的關懷,就是『為往聖繼絕學,為亂世開太平』。」談起如何定位身處人文式微時代的自己,何維剛引用了這句宋儒名言。那兀立的姿態,是挺於世風的文人傲骨。

他說起一個故事。以前師大國文系教授魯實先,因為精於史學、曆學、小學而被譽為「三絕」。等到魯實先過世後,他的學生曾說:「魯先生有三絕,有我在,就不絕。」一旁的蔡孟宸由衷讚嘆。

不過這份繼往開來的宏大使命感,與好高騖遠有所區別。

其實,蔡孟宸從父親手中接下編務的《書法教育》月刊,已有37年歷史。而何維剛所處的天籟吟社,更於去年剛過百年大慶。問到這場展覽對於合辦的彼此具有甚麼歷史意義,何維剛坦承歷史不是他最著意的點,太過強調反而容易成為包袱。

蔡孟宸深表認同。博士畢業後他一直在思考自己能為社會帶來甚麼?做甚麼最有意義?他雖然深切知道所選擇的書篆在當代並不討好,但也因此更需將火種傳續下去。而他能做的,「就是把我父親留下來這些很好的資源,做一個好的發揮。」

何維剛接續解釋:「我覺得可以更簡單來說,我們只是老師教我們怎麼做,我們就繼續這樣子做。」接著他聊起被陳文華老師帶進天籟吟社的回憶,也想起張夢機老師在作詩與做人方面對他的身教啟迪,接著若有所悟地說:「傳承的不是歷史,不是那個一百年」,而是老師的精神、和學生互動的情誼。

與何維剛的關懷呼應,這些年,蔡孟宸帶著從父親和老師那裡學到的為師風範,用耐心和鼓勵在社區大學教老人家,在大學書法社教年輕人、教臺灣人、教外國人,因為他覺得「這個東西是有魅力的。漢字、書法、文學、詩詞,超級有魅力。」蔡孟宸笑說:「我每天都在想這個到底怎麼救……死馬還是要醫呀!」

佩服學長的思考與實踐,何維剛又分享一個故事。五四時期,很多學生都不去上課,跑去街頭抗議。當時北大中文系教授黃節就寫了一本《漢魏樂府風箋》,他要藉此把漢魏樂府解釋清楚。因為他覺得漢魏樂府有一種治療人心的作用,如果學生聽懂了,他的心就能得到救贖。然後等到學生出社會,也可以去救贖其他人。

「我覺得這個某種程度上是一個童話,但是某種程度上是一種志業。」

最後,何維剛說:「未來很難講。我們只要把手邊的事情做好,然後不負我心,『有我在,就不絕』,那就好了。」

「真的真的,這句結論下得好。」蔡孟宸點頭如搗蒜地聽,徒留我心底的漣漪,久久難平。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