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讓全世界的孩童為之著迷,如今金庸的武俠小說將陸續翻譯成各國版本,勢必亦會在各國颳起一股武俠旋風。(圖片來源:Pixabay)
還記得「看中國」曾報導說金庸武俠《射鵰英雄傳》的英譯本要在2月推出了。(相關新聞請參見:〈金庸《射鵰》出英文版本 什麼是最難翻譯的?(2018.1.22)〉、〈金庸「射鵰」中的「雕」是指美洲禿鷹?(2018.2.2)〉)事隔半年多,如今再有新聞消息傳出,小說的銷售量相當不錯。因此,英譯版的出版人克里斯托弗・麥克洛霍斯(Christopher MacLehose)對外透露,未來有望透過不同家的出版社來出版各種譯本的《射鵰英雄傳》,而金庸將正式藉此機會走向世界。
根據「澎湃新聞網」的報導表示,2018年初,麥克洛霍斯出版社發行金庸的武俠小說《射鵰英雄傳》的英譯本第一卷,隨後將陸續推出「射鵰三部曲」(《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與《倚天屠龍記》)。每一部作品將分成四卷,總共有十二卷。接下來的《射鵰英雄傳》將簡稱為《射鵰》。
實體書擁有難取代的力量
這位近八旬的泰斗級英國出版人克里斯多夫・麥克洛霍斯於「2018成都國際書店論壇」的開幕演講上表示,自己認為沒有所謂的「閱讀新浪潮」,無論哪個時代,都會持續產生小的波紋,並形成一片永不停歇的波濤。閱讀,理應是這類此起彼伏的浪濤。
電子書或許能在這個數位時代找到一定的受眾,但卻無法取代能撫慰人心的實體書。(圖片來源:Pixabay)
從業經歷超過五十年的麥克洛霍斯,以資深出版人的角度來觀看市場,他堅信紙質書的力量,所以並不憂心行業發展的起伏。他認為很多人在十年前就在預測電子書會擊倒紙質書,但是現在不僅沒發生慘況,紙質書還站穩了腳跟,並且每一年賣出的數量是越來越多。電子書或許能在這個數位時代找到一定的受眾,但卻無法取代實體書,而現在在英國與美國購買電子書的人數都持續在下降中,法國、德國與義大利的電子書銷售量也只占了市場分額的2%到5%之間。
最後,麥克洛霍斯笑著表示,自己生活在倫敦,看見每個人的狀態是都很緊繃的,但因為實體書與不斷在刺激感官的媒介很不同,它能助於人們安靜下來,並找回專注與思考的力量。所以,這般的現實讓麥克洛霍斯相信,人們終歸會逐漸回歸到實體書中的。
未來有望透過不同家的出版社來出版各種譯本的《射鵰英雄傳》,而金庸將正式藉此機會走向世界。(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英國出版界不識金庸
然而,當有記者問到是如何發現金庸時,麥克洛霍斯回應道:「你應該問,為何等待這麼多年,終於才有出版人把金庸小說引進英語國家?」而且,當麥克洛霍斯發現金庸居然是來自香港的中國作家時,對於英國出版界居然都沒注意到金庸,直言這真是一件很不可思議的事情。
其實,是麥克洛霍斯的老朋友彼得・巴克曼(Peter Buckman)先在網路搜索世界上最暢銷作家的作家時,赫然發現金庸名列第五,可是自己與整個英國出版界居然都對金庸是一無所知。巴克曼隨後邀請當時居住在中國、中文名為「郝玉青」的譯者安娜・霍姆伍德(Anna Holmwood)翻譯《射鵰》的樣章,並把它遞交給不少家的出版商,其中即包括了麥克洛霍斯。
英譯本一度遭到拒絕
麥克洛霍斯還透露,巴克曼還將完成的《射鵰》英譯本遞交給美國、義大利、德國、西班牙等七國的出版商。這些出版商雖然一開始沒有立即接受金庸,書稿甚至是隔了一年多還乏人問津,不過這些出版商後來在讀完譯本後,都紛紛表示會在自己的國家出版《射鵰》,因此金庸將透過英譯本而正式走向世界。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狀況,是因為對西方出版界而言,金庸筆下是一段陌生又漫長的東方世界,所以接受這種小說有一定難度,過程得再耗費多些時間。幸虧麥克洛霍斯在收到巴克曼的推薦後,一讀金庸小說就深深著迷,故率先發現金庸小說的精采與雄奇壯美,並決定把金庸小說推到全世界讀者的眼前。
麥克洛霍斯認為,自己是西方人,所以對「武俠」的概念非常陌生,可是他在閱讀被中國讚譽為武俠小說的大師的金庸小說時,卻覺得金庸的講故事方式能引起他莫大的興趣。因為,金庸不單單是在說故事,同時正在講述關於歷史的思想,金庸所講的故事彷似就是他整體視野與觀點中的一部分。
麥克洛霍斯對於《射鵰》英譯本的翻譯問題則表示,《射鵰》翻譯時,譯者郝玉青當時正住在中國,她自己也持續在研究金庸的作品。因此,《射鵰》在出版英譯版第一卷後,沒有讀者抱怨看不懂,因為英譯本是很通俗易懂的。所以,麥克洛霍斯亦強烈推薦中國金庸迷去讀英譯版,因為這樣能在閱讀不同語言中嘗到另一種樂趣,麥克洛霍斯還表示,倘若英譯本有任何不恰當之處,歡迎讀者隨時告知。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