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話,有些看似容易,實際上要達成,是有一定難度的。(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不論熟不熟悉《論語》,不論能否感受到孔子深遠意涵與道理之人,絕對明白孔子非常重視學習。一個人之所以能夠成就不凡,絕對與他不間斷的勤奮學習有關。這樣的人,一出口即能擊中要害或點明關鍵所在。
孔子有些道理看似淺顯易懂,實則深奧難實踐。《論語・學而篇第一》載道: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這列在《論語》前頭的孔子之語,絕對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孔子的意思是說:「已經習得的知識得時常溫習,這不是很令人喜悅嗎?有朋友自遠方前來拜訪,不也很令人快樂嗎?別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會因此發怒有怨恨,這樣不也是個君子嗎?」
「學而時習之」一句,另有一解。傅佩榮認為,雖然大多譯為「學了以後時常練習」,但是「時」在古代並不代表「時常」,而是指「適當時機」。因此,這一句應該翻譯為「學了做人處事的道理,並在適當的時候印證練習」(附註)。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短短六句,點出三種深厚意涵,不知大家覺得「學習、複習與練習」、「欣喜對待自遠方來的志同道合之友」、「不被人理解也不會生氣」這三種事理,哪一項最難達到呢?筆者覺得第三種最難做到。
因為不論是不是有才無才者,都希望被人理解,或是將自己好的一面外顯出來的同時,自然希望別人也能夠看見,能夠認同。因此當他人無法了解自己,覺察不到自己的好時,難免內心有所不平。要知道,當一個人情緒不順和之時,內心獨白難免特別多特別雜,那樣,「君子」的境界不就難達到了嗎?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至於「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較難達到的應該是能夠萌生真正的喜悅之情吧!因為,為了考試取得好成績,時常複習所學習到的知識對學生來說,並不是稀罕事,較難的是在獲取知識,以及見到吸收到的知識越來越龐大與穩固的過程中,難真正產生愉悅感。畢竟,讀書對很多人來說,並不是太有趣的事情!有時,甚至成了痛苦的來源,因此才會有許多社會人士在討論如何讓學生趣味學習,以免他們在求學的過程中,因讀書而感受到龐大的壓力,致令他們喘不過氣。
偶爾想想前人的例子,或許能對自己產生激勵的正向效果吧!古代絕不乏苦讀有成之人,例如北宋范仲淹在年少求學期,為了避免愛睏影響讀書效率,就以雪水洗臉。他還因為家貧,只好選擇在晚間煮一鍋粥,等到第二天早上粥凝結成凍,再切成四塊,早上吃兩塊,晚上再吃兩塊。當然,他沒有配菜可吃。
環境這麼困苦,范仲淹居然可以對讀書一事堅持到底?他到底有多喜歡讀書?讀書對他來說應該是件樂事,讓他暫時忘卻家境的困苦,沉浸在龐雜無邊的燦爛知識。不過,其中絕對少不了苦悶,因為碰上艱澀難懂的知識時,自然是需要時間消化,再多費時思量。但是思慮一旦通暢,對他而言,又將是另一番新天地了。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似乎也有些難。但是,難應該是難在真正的好朋友難尋覓。倘若真的結交到了一位知心好友,這位體己者偶然自遠方前來拜訪,兩人能無所不言地暢談,豈不是人生一樂事?
瞧瞧!孔子這短短六句話就能夠我們討論多時了,更遑論喜愛埋在幾百幾千卷的古籍中苦讀之人,在習得了眾多聖賢的大道理後,心田怎不會自然蔓生自問自答,並逐漸穩固了答案呢?這就是學習的優點呀!
閱讀了孔子名句,再看這些前人的例子,真的覺得我們若能像孔子這麼熱愛學習的話,對自己應該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吧!藉由名人所言來端正言行、培孕知識、努力思考,應該能在各方面有所長進吧!當我們專注學習,甚至是全身心熱愛學問時,若還無法成為出眾之人,實在是難上加難啊!
附註:這段話出自於傅佩榮《人能弘道:傅佩榮談論語》,頁16。
參考資料
謝冰瑩編譯《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台北:三民,1988)
胡楚生編著《新譯論語新編解義》(台北:三民,2015)
張超群編著《圖解論語大全》(台北:新文創文化,2013)
傅佩榮《人能弘道:傅佩榮談論語》(台北:遠見天下文化,2008)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