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永遠不會有華爾街

作者:CARL WALTER, FRASER HOWIE 發表:2012-09-20 04:41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2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當美國的經濟增長放緩,許多歐洲國家陷入衰退泥沼,全世界投資者的目光關注著下一個將要落地的巨靴:中國,這個近期全球經濟的引擎,是否能滿足人們對東方的巨大期望,將世界經濟從另一個衰退中拯救出來?考慮到其歷史記錄,這個期望似乎有點過高了:評論家一般都認同中國的經濟將會仍保持5到8個百分點的增長,遠遠高出其他的主要經濟體。然而,中國的領導人卻對經濟增長的放緩憂心忡忡,第二季度中國的同比經濟增長率下降至7.6%,這是三年來最低的增長率。他們的權威建立在一個事實上: 2位數的經濟增長率將中國變成了全球經濟的引擎,沒有這樣的增長,會對其"天命"造成威脅。

國內外許多分析家認為此次衰退將會持續,並且呼籲中國的發展模式從嚴重依賴投資和出口轉到以內需為基礎。過去三年來,中國透支了10年的基建計畫,國家很長時間都不需要建設更多的公路、機場、鐵路和橋樑了。當全球對中國出口的需求減少而同時大部分投資項目都已完成時,能維持持續增長的最好希望便落在了刺激中國人消費上。中國股市糟糕的表現支持這一觀點,說明為什麼需要一個新的發展方向,同時也預示這樣的經濟轉型所面臨的困難。

1992年以來,最廣泛用來反映中國市場表現的MSCI中國指數下降超過40%,然而上證指數卻僅僅增長了180%,與此同時,中國的GDP卻火箭般躥升了1700%。這意味著中國上市的公司並不是瘋狂增長的主要動力,它們從國內市場和香港市場獲得的大約9500億美元的資本被嚴重濫用了。

中國上市公司表現不佳是北京刻意而笨拙地將西方股票市場強加給指令經濟的直接後果。除了一流基礎設施的不斷增加、外表上的各種發展(如銀行家、投資者、監管者、各種醜聞),中國的股市只是膚淺地模仿其他地方的市場。市場是商品和服務的所有權交換的地方,不僅僅是每天買賣證券的地方。中國的證券市場在後一方面做的非常出色,但它對所有權的交換無濟於事。在基礎層面上,中國的股票市場並不對公司和它們的業績定價,因為上市公司不是用來出售的,永遠不會出售。就像中國股市的教父、第一任證監會主席劉鴻儒在1992年所說:"股份制不是私有化"。

由於對國企糟糕表現的擔憂,北京在1990年代早期建立了股票市場。在1980年代,私人企業的增長遠超國企。政府開始相信,採用西方的資本市場模式,如允許所有制多樣化、創立明晰的公司結構、建立專業的法律、審計隊伍和強有力的市場監管者,可以改善國企的治理、幫助它們在國內外更具競爭力。

然而北京實際上將非國有企業從股票市場上排除出去,要求國有企業的所有權絕對控制在國家手裡(佔至少51%的股份)。由此,股市始終就幾乎是國家及其所有企業的專屬領地(深圳對私人企業的交易直至2009年才開業)。這意味著一個公司的股票只有小部分可以自由交易,這一制度安排的負面影響遠遠超出了股市本身。

因為國家主宰著市場(它代表以控股投資者身份所擁有的公司進行管理和監管),它可以隨心所欲地募集資本:初次公開募股(IPO)基本是來自於國有銀行的一種銀行貸款,而不是像我們西方所認為的,企業主將其公司的份額賣給外部尋求資本最大回報的投資者。中國政府利用其控制地位,創造寡頭壟斷或者獨佔壟斷,即所謂的國家冠軍企業,它們由高級政治官員們經營。

在實際市場上,公司募集資金的努力可能會失敗。但絕不會是在中國!在那裡,政府以它要募集的資金總數設定新股的價格,然後讓其他政府控制的實體去投資。例如,農業銀行2010年7月在上海市場首次公開募集的90億美元,大約40%來自於其他的國企。這與其在香港市場上募集的130億美元幫助農行成為全球股市歷史上最大規模的IPO,這對於中國又是一個"第一"。

這並不是股票市場應該有的樣子。以國家取代市場力量,排除了股市最基本的定價功能,把它變成了投機場所,股票的價值是市場流動性和投資者各種預期的反應, 這些預期受政府政策以及對政府干預、補貼、刺激的最新謠言和猜測所驅動。對於投資者而言,對企業戰略的信心、產品創新或是公司治理的質量是第二位的,首先考慮的是政府想要怎麼樣。因此,中國的投資者,包括散戶和機構,都缺少評估公司價值的能力,他們也不需要。中國的投資銀行(事實上即政府)也不需要發展分析公司和產業來作為股票定價基礎的核心能力。在這樣的市場上,未來可能的斯蒂夫·喬布斯能不能募到大量的資本,取決於他和政府之間的關係,而不是他創新的眼光。中國的經濟學家吳敬璉將中國股市稱為"賭場"和"裙帶資本主義"的源頭。如果有什麼分別的話,那就是他還太溫和了。

由於政府的干預,中國股票市場變得畸形。儘管如此,中國的股市仍代表了重要成就,在國家轉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一個動員全國包括香港資本的國家市場的存在,代表了一項最不被認可的改革成就:在幾千年的中國歷史中,中國從來就沒有任何形式的國家市場。中國的市場,尤其是金融市場,因為國家的分裂一直以來就是破碎的,雖然國家看起來統一。這是為什麼在80和90年代,中國公司弱小、缺乏競爭力、不為人知,而現在,有44家中國公司出現在財富全球500強榜上,同時工商銀行是現今世界上最有價值的銀行機構。沒有股票市場和國際金融手段,這些國家冠軍根本不可能被創造出來。

中國的股票交易同樣給予了北京的改革以現代經濟的外表。1990年,隨著8個小公司的掛牌,上海證券交易所建立,現在已經有超過900家上市公司。前十位的公司掌握著8800億美元的市值。像其他地方的市場一樣,他們經歷了猛漲和暴跌。在2005年到2007年間,上證指數從1000點漲到超過6000點。在2008年跌回1500點之前,每日的成交額超過了其他所有亞洲市場的總和。

若要真正改革這些市場,國家必須從中退出。中國必須向國內的私營企業和外國投資者開放,允許國企的私有化,使用更加成熟的控制方式,允許公司股份的全面流通。這將為公司評估、資本定價以及將其引入最具經濟收益的地方創造真正的市場空間,從而對經濟的更大增長作出貢獻。

既然好處那麼明顯,為什麼中國不改革股票市場?最基本的一個原因是,中國從來就沒有實質上的私有財產,除了在二三十年代被西方國家殖民統治的時候。今天的中國政府,像之前的皇帝一樣,相信它擁有一切。允許真正的私有化等同於將廣闊的經濟收益送給外國人,而政府(官方而言仍是社會主義的)將會失去對國內的控制。對一群第一本能是不計一切代價維持統治的人來說,這是不可能發生的,如果真的發生了,我們反倒會非常驚訝。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外交學者》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