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不再知道《聖經》故事(組圖)


年輕人不再知道《聖經》故事——我們的文化因此而貧瘠


《最後的審判》是米開朗基羅於公元1536 - 1541 年完成的壁畫,源自《聖經》中的最後的審判,或者稱為大審判,是指在世界末日之時神會出現,將死者復生並對他們進行裁決,或成為永生者或打入地獄。

復活節來臨,市面上到處是各式慶祝復活節的飾品與巧克力,不少人已經提前享用到各色美味的巧克力兔與巧克力蛋了,並興致勃勃開始準備長週末的假日活動,復活節的真正意義似乎淹沒在輕鬆與愉悅之中。正如中國新年並不僅僅是紅包和鞭炮一樣,復活節原本是紀念耶穌死後復活的日子,象徵著希望與重生,然而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對此知之甚少,墨爾本時代報上週末發表長文,探討了這個問題。

墨爾本亞裔社區擁有為數眾多的基督教徒,復活節來臨,他們是怎麼看待這個節日的真正含義呢,記者採訪了其中的幾位華人朋友,他們都表示,紀念耶穌受難意義重大。

時代報記者通過訪談,瞭解到不知道聖經故事、不懂復活節真正含義的年輕澳洲人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因此感嘆:「年輕人不再知道《聖經》故事——我們的文化因此而貧瘠。」


時下許多年輕人不再知道《聖經》的故事。(AFP PHOTO)


《 最後的晚餐》是《聖經》中著名的故事。(攝影: Madera-Fotolia)

來自南亞拉(South Yarra)區的奧利弗•哈特(Oliver Hart),11歲,知道一些《聖經》故事。幾天前,南亞拉(South Yarra)基督教會文法學校(Christ Church Grammar School)組織孩子們演出了復活節故事——包括「30塊銀幣」、「刺冠」和「受難與復活」。

《悉尼晨報》報導,校方說許多家長甚至都不信教,但他們仍然希望自己的孩子們瞭解一些《聖經》的重要故事。對於奧利弗來說,復活節「象徵著總有希望……我認為故事所傳遞的信息非常好。」

澳總理:《聖經》是我們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澳洲總理吉拉德女士認為,澳洲人需要瞭解《聖經》,因為它構成了「我們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然而,像奧利弗‧哈特這樣的孩子只是少數。許多年輕的澳大利亞人都對好撒瑪利亞人(Good Samaritan)、大洪水,甚至復活節一無所知。當耶穌在客西馬尼花園向上帝禱告時,他應該再加上這樣的話:「到2011年,大多數孩子甚至連我是誰都不知道……他們更加關心的是為什麼巧克力蛋是由一隻兔子帶來的」。


復活節來臨,商家推出各式慶祝復活節的飾品與巧克力。圖為2011年4月20日,法國巴黎一家巧克力店推出的應景商品。(AFP PHOTO / PATRICK KOVARIK)


彩蛋是復活節的象徵性物品,圖為塞爾維亞貝爾格勒,兒童正在繪製一枚彩蛋。(AFP PHOTO / ANDREJ ISAKOVIC)

雖然只有少數人表示他們定期會去教堂做禮拜,但2006年人口普查時澳大利亞有63%的人口為基督徒。而一份三年前的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的調查發現,全世界不信教的年輕人澳大利亞最多。

無論是否信教,年輕人中很少有人知道基本的基督教故事和它們的含義。

28歲的衣櫃經理納瑞爾‧沃森(Narelle Watson)住在Richmond區,他只有模糊的概念耶穌是在週五受難的。她說:「我只是猜測,因為復活節是從星期五開始。沒人正式教過我這些知識。」

洛雷恩‧麥克唐納(Loraine MacDonald),17歲,是墨爾本大學英語和歷史專業的學生。她說:「在我看來,它正在慢慢消亡。」

然而她的母親,德比‧漢密爾頓(Debi Hamilton)卻正在思索,沒有教孩子們《聖經》,是否是一個錯誤。她說:「我覺得在家裡沒有放一本《聖經》很可惜,我的孩子們沒有聽到過這些故事也很可惜。現在我在問我自己,我是否奪去了本該屬於孩子們的很富有的精神食糧?一些觀察和認識世界的重要方式?」

這正是困擾許多人的問題。吉拉德女士列舉了文學中宗教的重要性。總理還應該將歷史、法律和道德包括在內。

學者:復活節故事深入影響著人們如何看待生死大事

漢密爾頓女士(Hamilton),是擅長寫詩歌和小說的心理學家。她重新審視了《聖經》的價值,認為它集「豐富、優美的語言和耐人尋味的意象」於一體。

她說:「好撒瑪利亞人的故事,以及許多耶穌挑戰當時殘酷正統權威的故事都非常好、充滿了強大的力量。」

拉籌伯大學英語系副教授大衛‧黛西(David Tacey)認為,「神聖」的故事在任何文化中都是重要的,即使在最世俗的文化中也是一樣。他說:「如果沒有希臘神話或故事,我們就沒有辦法定位自己,無論是作為一個民族還是作為一個個體。這種對於精神導向的需求,無關我們的信念;它更為深入,是一種存在,而不是神學。」

拉籌伯大學社會學家約翰‧卡羅爾(John Carroll)也贊同說,無論信仰什麼,復活節的故事強大而深入的影響著人們如何看待生死大事。

「死亡的威脅,失去身邊熟悉的人;我們必須作出一些反應,通過我們的文化,我們會發現成人耶穌的故事及其受難有著最重大的意義。」

社會學家大衛‧潮克(David Chalke)說,30歲以上的澳洲人可能還記得一些小學時學過的《聖經》故事,但再年輕的「就一無所知了,因為他們是在積極灌輸無神論教育的體系下長大的」。

然而,也有些人認為,聖經故事現在在被別人用類似的、也可能是世俗的信息取代了。

對於沒有宗教信仰的人來說,如果避開宗教色彩,講述能提升道德的故事會更有吸引力。

阿曼達‧考克斯(Amanda Cox)今年38歲,是三個男孩的母親,她放棄了主日學校而去參加游泳俱樂部的活動,但她還是為這些「展現完美至尚道德」的故事「如今不再流行」而深深遺憾。

但是她還想知道別人對這些故事的看法,所以她在realmum.com.au網路論壇上搜尋其他網民的意見。
一個叫「果汁」的網民說:「我很同意一些故事很好的詮釋了良好的價值觀,但像伊索寓言,甚至莎士比亞的作品都能達到同樣的效果。」

另一個說:「我認為這些故事是不會消失的.……像善良、關愛和為身邊的人著想這樣的基本道德,幼兒節目中比比皆是。」

在南亞拉基督教會,一個聖公會教會也附屬於基督教會文法學校,教會資深副牧師珍妮‧納爾遜(Jenny Nelson)說,孩子們一直被鼓勵下定決心有自己的信仰。

「我告訴孩子們這些故事在試圖講給我們和真理有關的東西,」納爾遜女士說,「這些故事大部分是真實的,但它們可能是也可能不是按照現在的描述發生的。」

她認為學校仍然處於講述《聖經》故事的起點階段。21世紀的家長們忙於帶孩子去運動,再加上自己的疲憊不堪,所以就無法帶孩子去主日學校。

社會學家約翰‧卡羅爾(John Carroll)說,有關兒童的《聖經》故事,尤其是關於嬰兒耶穌的故事,在非教會團體中仍然有著強烈的共鳴。

他還說,「週五受難和復活的故事正在艱難的掙紮著延續。如果我們失去了文化中悲慘的耶穌故事,我們會失去很多。這十字架可是西方文明的最高象徵。」

墨爾本華人:紀念耶穌受難意義重大

墨爾本基督教徒曹全恩先生表示:「復活節是紀念耶穌週五受難,週日復活,意義非常重大,是非常重要的節日。在歷史上,神被釘在十字架上,為人類贖了罪,用他的寶血洗清了人世間的罪惡。這是基督教對人最大的教育意義。我認為這種教育非常好。但社會上很多人都把復活節當成是一個很好的節日,有長週末,天氣也很好,可以聚會遊玩。復活節目前日趨商業化是肯定的,有很多年輕人已經不知道耶穌受難的故事了。整個西方宗教通過歷史的演變,現在西方信教的人數沒有原來那麽多了,反而亞洲人的教會不斷增多,很興旺,尤其是韓國人的教會。」

墨爾本基督教徒宋先生表示:「耶穌死而復活是歷史事實。很多人把復活節當作一個平常的公共假日,利用這個假日遊玩、送禮和家人朋友團聚,喜慶一下。但對我們基督教徒來說,復活節就有不一樣的意義了。上帝是慈愛的,同時也是公義的。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罪人,那麽我們犯了罪,上帝要救我們,怎麼辦,就讓他的兒子耶穌,變成人的形象,來世上救人,用他的無罪來代替我們的有罪,為人類贖了罪。但神就是神,耶穌三天就復活了。」

墨爾本天主教徒Joseph表示自己復活節那天一定會去教堂參加儀式,「復活節是為了紀念耶穌受難,因為耶穌為人類做榜樣,為人類犧牲了自己,非常偉大。神是真實存在的,但當時人不相信他,三天後耶穌復活了。其實你不能說我沒看到就沒有神,你看不到的並不一定就不存在。有神存在,而且神學在科學之上。現在人不相信神,這跟共產黨無神論有關係,跟它系統的無神論教育有關係,因為共產黨不相信神。毛澤東說人定勝天,怎麼可能呢?地震、大海嘯來時,誰能擋得住呢?」

(原標題:澳媒:復活節真正涵義離年輕人漸遠)



来源:大紀元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