儺舞是沿襲古代驅鬼逐疫的儀式。流坑儺舞的由來,據口碑相傳,源於流坑董氏第六世組董敦逸。
相傳,在北宋徽宗初年,身任監察御史的董敦逸奉旨出使契丹議和,並被迫在契丹滯留多年。返朝時,他把當地的跳儺儀式帶回京城。不久,敦逸被奸臣讒言中傷, 罷官回鄉,回鄉時,敦逸又把儺具帶至流坑,並向村民傳授跳儺儀式,一直相傳至今,被村民視為一種驅邪祈福、強身健體的活動。
流坑儺舞,傳入較早,且在撫臨一帶自成一體,頗有影響。流坑儺舞是怎麼傳入的呢?
宋元符三年(1100),董敦逸奉命出使遼國去賀遼主的生辰,以求和議。那時遼國窺覷中原已久,欲舉兵南下侵犯宋朝。董敦逸臨危受命,自然不敢怠慢,接旨後即動身北上。
董敦逸帶著隨從,一路風塵僕僕,晝夜兼程。這一日,來到邊境上一個小村莊,剛歇下,便有一女子求見。那女子一身遼國裝束,見到敦逸後,便把遼國情況及風土人情、禮儀習慣等詳細告知。董敦逸到遼國後,遼主以種種方式百般刁難。董敦逸由於受那女子指點,面對種種詰難,從容不迫,對答如流。遼主大為驚服,以為董有神助,遂同意議和。數年後,董完成使命回中原,途經當年遇女子之處,想起女子指點,便登門致謝。不料女子已亡。董感嘆不已,於是請來工匠,照他回憶的形象,用木頭刻了女子面相,又命隨從戴上女子面相,學跳當地盛行的面具舞(儺舞)。
董敦逸回到京城後,極力檢舉蔡京、蔡卞一夥姦黨罪行,因而被反誣,不久被罷官回鄉。回鄉時,他讓家僕挑回兩箱儺面具,前箱為「武儺」,後箱為「文儺」。進贛江後乘船,忽遇風浪,將後箱「文儺」打入江中。說也奇怪,這箱儺面具逆水上漂至南豐,被南豐人拾得。聞名天下的南豐儺舞,由此而生。而運到流坑的,就是那後箱的「武灘」,流坑從此有了儺舞。
来源:流坑旅遊網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