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幾年前,學界對於蔣介石是否真的有意推胡適為總統候選人,還有過爭議,有些人認為這不可能。其實,這在當時的國民黨高層並不是什麼秘密,羅家倫日記提供了生動的細節,1948年4月4日,他日記說:
「今日開國民黨臨時中全會,上午九時在中央黨部舉行,蔣先生主席。……下午續開會,蔣先生自己提出彼不願競選總統,而主張讓與有下列五條件之社會賢達:(一)非國民黨員,(二)忠於憲法並忠於憲政,(三)有民主風度;(四)有國家民族思想,勇於為國奮鬥,(五)對中國文化歷史有深刻認識;意在適之先生。蔣先生話畢,全場默然良久,因許多人看風色也。我登臺說話,極力贊成,謂此舉蔣先生不但表現最高政治道德,且表現最高政略,本會當予贊成。最後又說,行憲後以立法院之龐大複雜,政局恐常動盪不安,吾人萬不能如第一次大戰前後之法國內閣,平均8個月13天一個,我的話是點明若蔣先生能長行政院,政局倒易於安定。吳稚暉先生亦有類似主張,但彼之無錫官話,懂者不多。鄒魯殺橫槍,叫道‘誰贊成總裁任總統者起立!’於是大家起立,未起者僅吳老先生、蔣夫人與我三人。蔣先生復懇切發言,謂‘不能重對余之感情,而可當瞭解余之政策’;又謂‘像你們這樣攪下去,政府命運不能出兩年。’至沉痛。」(他之所以知道蔣所指的是胡適,不僅根據五個條件,早一天他就從王世傑那裡明確得知。)
同一天,國民黨元老、司法院長居正的日記透露,早起出席六中全會臨時會,會前半小時蔣介石夫婦到黨部總裁室約幾個老頭談話,「內定總統暫不提名……開會一上午一下午尚不能決,交常會研究再開全會決定。推其意似怪大家未他話,不由他擺佈」,日記中對蔣表示不滿:「假天下為公之名,讓總統於他人,並強由本黨提名」。只是未點出胡適之名。
第二天,國民黨中常會為昨天的議案討論很久,到下午一點,「說來說去還沒結論」,討論之激烈從居正日記不難看出,最後結果是擁護蔣介石為總統候選人。這一天的羅家倫日記說:「聞至傍晚蔣先生讓步,並託人告適之先生,謂彼之主張通不過,心中難過,恐對適之先生不起云云。(中午蔣曾分別接見元老)聞蔣先生讓步原因,乃因如彼不作總統候選人,則現在競選副總統者皆將提升一級,從事競選總統,彼之原來目的仍達不到。更見李【宗仁】態度之驕橫,遂犧牲原來主張也。好題目竟做出壞文章來,可惜可惜。蔣先生眼光實高出他人,但其左右部屬不瞭解,亦多為自私也。」
羅家倫為北大「新潮社」健將、「五四」風雲人物,留學歸國,先後做過清華大學、中央大學校長,敬重老師輩的胡適,對當政者蔣介石也有「知遇之感」,對蔣的評價很高。當天他的日記裡不僅提到胡適當天換了住處,而且提到在翁文灝處吃晚飯時遇到胡適。這些信息不是憑空的想像。蔣介石不願做總統的想法不是一時的衝動,而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早在1948年2月10日王世傑日記中就說,蔣在上廬山休息前對他所信賴的張群就說:「彼是否做總統尚須考慮。憲法中有行政院對立法院負責之語;因此總統如過分干涉行政院,則與憲法精神不合;但時局如此危險,蔣先生無充分權力,將不能應付一切。此當在蔣先生考慮之中。」蔣有意推胡適這樣的清流為總統,自為行政院長,就是出於這樣的考慮。可惜他的黨內同志理解不了。
相距不過一年,望天低吳楚,眼空無物的石頭城,已是金陵王氣黯然收。1949年5月5日,時為駐印度大使的羅家倫在日記中寫道:「去年今天,我在南京,正是蔣先生就總統職的一天,何等熱鬧。又回想到我於4月間贊成他不競選總統的時候,大家只知盲目的擁戴,奴性的奉承。他自己倒說:‘你們不聽我的話,要我做總統,照你們的做法,我想不到兩年,這局面就完了。’他是看到了的,那知道他於今年1月下野,竟不出一年。當時所可惜的,是他見到了而不曾堅持他的主張。可惜之至!」
此前,同年1月22日,得知蔣介石引退離開南京的消息,遠在印度的他曾在日記中寫下:「感觸萬端,國事恐更不可聞矣。為國家前途悲,非徒為知遇之感已也。設介公於去年選舉總統時引退,其為公為私之佳妙為何如。乃當年介公有此主張,(我是在會場公開贊成者)而群小包圍,不任其變一作風。介公最後亦不幸讓步,致成今日之僵局。可痛孰甚。」
當蔣介石在國民黨臨時中全會上脫口而出:「像你們這樣攪下去,政府命運不能出兩年」,恐怕沒有人把這句話當真,不幸一語成讖,而且只有一年出頭,就要面對「一片降幡出石頭」,高處不勝寒的蔣氏預感到了大廈將傾、江山易手的危機,他也無力回天,只能到海峽對岸去守望大陸。時局的演變已不在他掌握之中,即使胡適勉強當上總統候選人,變數仍然很大,國民黨內各種勢力未必買賬,蔣的謀劃也未必能成。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