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統計,全中國大學貸款總額約為二千億人民幣,但多數專家認為此數字嚴重低估大學債務危機,大學的欠債應在四千億到五千億人民幣之間。關於大學負債的原因眾說紛紜,包括「大學擴招」政策所引起、政府投入不足以及大學惡性競爭的結果。深究其中,「市場化」、「產業化」難辭其咎,九0年代以來,「產業化」似乎成為各項改革的黃金律則,但這並非萬靈丹,並非所有的領域都適合市場化與產業化,在此過程中,教育、醫療等等都是此種思維的犧牲者。
自2000年起,大學出現學校合併的風潮,講究的是學校規模愈大愈好,於是,各地爭相開發「亞洲第一大」、「中國第一大」的大學城。學校開始舉債大興土木,包括學校整體搬遷、漂亮的校門牌坊、教學辦公大樓、學生餐廳,現代化的圖書館、體育館、游泳館等,有的大學甚至還建博物館。而就地方政府而言,其企圖藉由大學城的建設帶動當地經濟發展與房地產榮景,且大學向銀行貸款建設,替當地政府解決教育經費投入不足。對銀行而言,大學有政府部門當靠山,沒有太大風險,因而把錢借給已是債務纍纍的學校。最後,原本估算應是地方政府、大學和銀行「三贏」局面,卻成為三方難以解決的燙手山芋。
債臺高筑的大學,隨即將債務轉嫁至學生身上,一般大學平均學費為5000元人民幣,加上其他開支,人均年成本超過一萬元人民幣,但農民平均年淨收入為3225人民幣,城鎮居民則為10493元,換言之,一般農民要三年,就連城鎮居民也得一整年不吃不喝才能供一個子弟上大學一年,此即為何近年來大陸社會底層不斷發出「上學難」的瀋重怒吼。此外,大學為增加收入不斷擴招,導致教學質量無法提升,造成畢業學生過多卻缺乏競爭力,使得大學畢業生失業率不斷攀升。種種問題如鎖練般相互牽引,不僅是單純的大學負債問題,而是攸關人民生計與整體國家競爭力的問題。中國改革走至今日將近三十年,再亮麗的經濟數字也無法掩飾社會中所累積的瀋屙,一旦經濟成長趨緩將會使各種社會問題嚴重化,若出現社會議題的「串連」,將會使問題更加難以收拾,這也將嚴重考驗胡錦濤政權。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央廣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