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國隨筆:洋名與番姓

作者:snail 發表:2007-11-19 22:42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自國門洞開西風東漸,似乎一夜之間什麼都是西人的好,從服飾,文化乃至飲食,藝術。漸漸地,除了穿洋服看喝洋酒,學洋文交洋友,連名字都洋化了,而且拼讀還得按洋人的規矩才行。交際應酬彼此互贈名片一看,這位是約翰_牛,那位是彼得_馬,牛頭對馬面,黃土對高坡,但還是要稱呼對方的洋名,而不是馬先生,牛師傅,久而久之,反而不習慣稱呼對方的本名了。中國人書信往來習慣以姓氏尊稱對方,即使境內的外資企業以英文格式發送電郵也要守這個規矩,諸如:蜜司脫 li,蜜司zhang等等。不過這樣一來,儘管前麵點綴以威廉,安娜等阿貓阿狗的洋名,後面的姓氏也暴露出自己大陸中國人的身份,收信方一看到這,也就知道自己的老底了,總不能在名片上註明:傑夫_劉(第一世界發達國家新加坡pr),蘇絲_王(花旗國農轉非)吧?那麼如何在姓名上作點文章既能抬高點自己的身價又不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登記條例>>呢?中國人就是聰明,而且還就是擅長耍小聰明,姓是死活改不了了(除非這妹妹嫁給老外,那倒是可以洗心革面連名帶姓全盤西化),那麼不妨學學這海外華人用英語來拼讀自己的姓氏,比如說i.m.pei(貝聿銘),bruce lee(李小龍)等等聽著也是那麼有洋味,行,就這麼著了!於是乎,我手頭的名片上除了那些約瑟夫,特麗莎的名字之外還有了非驢非馬的海外華人姓氏:lee(李),chow (周),leung(梁)。一切看起來都是很美,都那麼有洋味,不過一旦與對方交談起來,有大喳子味的東北話,有粘呼呼的京津油膩嘴巴,有滬籍塑料普通話,有巴蜀的椒鹽普通話。不惶多讓的是,來到第一世界發達國家新加坡謀生的同胞中也不乏此例,有位拋售空氣論的半老徐娘換了國籍後也是迫不及待地將自己的姓氏"張"改為"cheung",真是太有才了。當年老舍的作品<<茶館>>中有這麼一位人物叫小劉麻子,以結交美國朋友為榮的他戲不多,不過他有一句台詞卻讓人記憶深刻:"處長說好!他呀老把‘好'說成‘蒿'(hāo ),特別有個洋味兒!",<<茶館>>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半個多世紀,但是小劉麻子的後人們在中國的國土上在海外的華人圈子裡還在繁衍生息。


来源:來的都是客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