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籲政治改革
與上一封信不同,此次,汪兆鈞致信給現在的中共總書記胡錦濤和剛剛自17大退下的國家副主席曾慶紅和前中共總書記、國家主席江澤民,沒有包括國務院總理溫家寶。
汪認為,他的上一封信,「確實說出了相當多的老百姓心中要說的話!」並說,他的公開信中心表達的意思是:中國必須改革,特別是推進政治體制的改革,中國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和諧社會!
倡議顏色革命
為實現政改,汪兆鈞認為,不能舉行示威遊行。「因為遊行、示威, 在當前的中國顯然不是達到政治目的的有效方式。如果再伴隨著與警察的對抗, 燒警車等,那簡直是在自戕民主力量,並給社會帶來災難和傷痕! 我鼓勵他們的是用和緩理智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訴求,恰恰應當體現的是: 這是多數人的訴求! 是多數人的願望和意志! 那麼應當用顏色來加以表達和體現! 。」
汪兆鈞解釋稱,一個非常簡單的道理, 社會的下層要向上層表達的是: 「你要活得好,必須也得讓我活得好,否則我們大家都很難活得好!」 而社會的上層能夠接受,並能理解的是: 「我要活得好,也必須讓他們活得好,那我才能活得更好!」「我們的一切行為都是為了達到目的,實際的目的!特別是對社會的不公平,要從另一部分人的手裡將財富和權力進行再分配, 就更需要理性,而不能只因為情緒發泄造成社會性的衝擊力,使行為與要達到的目的背道而馳!」
賦予人民權力
汪兆鈞分析說,我們中國社會當前眾多矛盾的結症是民主與法制的建設欠缺。人民沒有權力,都是共產黨一黨說了算,它的決策錯誤,就必須全民買單;它的利益偏向一方,往往是偏向自己,就造成了全社會的不公平,不公正,及法律的缺失和法制的破壞。
我們社會的大廈偏了,現在需要修正,使它站穩,站穩就需要給人民權力,需要民主。這是中國改革的中心、核心!
寄望相互溝通
因此,汪兆鈞呼籲:「大廈的主人和無權的人民,相互溝通吧,相互瞭解理解吧,相互配合,相互合作吧!共同把這座大廈因為有人民的參與而扎根在神州大地上!—— 顯然這是最現實,成本最低,代價最小的改革之方,前進之路!」
推進民主化
最後,汪兆鈞對中共提出了5點建議。
第一條建議,汪兆鈞希望胡錦濤作為國家元首,應當超越黨派,代表國家的最高利益!作為人民的普通老百姓與中共黨員的位置應當是一樣的,並希望胡錦濤思考各民間黨派與中國共產黨的位置應如何擺的問題。
第二條建議,汪兆鈞寫給已退出了中共政治局的曾慶紅,希望他能「為中國民主制度的建設做出貢獻」,以消除其以前「因為黨紀的約束和中國的國情,不要說普通老百姓,就是很多中共高幹對您(曾慶紅)都不瞭解。」
第三條建議中,汪兆鈞希望胡錦濤在今後的五年裡,將中共改造成能適應變化的形勢,在民主化的中國是一股適應的政治力量。
第四條建議,汪兆鈞提出,2008年的「兩會」,特別是人大代表的選舉就應當開始部分推進民主化。如農村在鎮或縣一級,城市在區一級,對各級政府和負責選舉的機構,進行民主和公平、公正的教育。人大代表面對選民,由選民的選票與他們對話。今天的一小步,就是明天的一大步!
停止鎮壓法輪功
最後,第五條建議,汪兆鈞寫給前中共總書記、國家主 席江澤民,提出江「引領中國10多年,成績是不小的,然而錯誤也是不少的。其中之一就是對法輪功的鎮壓。」 汪兆鈞自薦做一名跑腿的小卒。「如果您對我汪兆鈞有一個基本的相信,那麼您只要作一個公開的表態,我將不辱使命,為了數千萬法輪功學員早日回歸社 會,為了全中國人民期盼和諧改革美好的明天,我將以此去感動大師和他的眾弟子,以求得他們對您的寬恕,在您認罪和道歉的基礎上,對您不予刑事追究……我沒有十分的把握,但我將鞠躬盡瘁。」
外界:中共做不到
海外政論人士曾節明說,汪先生的態度是一廂情願,沒有壓力,中共會主動悔改?《中國事務》主編伍凡認為,這封信實際上是為江澤民說了一些好話,替江澤民向法輪功說情。他的這封倡議書,主要是為了政治改革,那麼他提出了三個前提:第一要政治改革,第二,保留共產黨,第三如果江認罪,可以不受制裁。 有了這三個前提,一定要進行政治改革。他這麼寫是政治上的策略,從另外一個角度講,他也可能受到壓力。這封信就給他一個緩衝,他可以和共產黨講,我不是為了推翻這個政府,是為了政治改革。那麼改革呢,兩邊都要作出讓步。他提出的讓步的條件就是共產黨還繼續存在。伍凡認為,這是汪先生的政治策略,但是達不到。共產黨很清楚,如果如同汪所說的,從縣一級,省一級進行選舉的話,那麼他們基層的權力就丟掉了,那麼共產黨不就沒有基礎了麼,無本之源,他們就沒有根了,上面就也會倒掉。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