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諾貝爾醫學獎3傑


長期旅居德國、擔任歐洲幹細胞研究學會主席的陳佑華分析,美國科學家卡佩奇(Mario R. Capecchi,歐新社)早在一九八○年代進行基因標的技術研究,美國科學家史密斯(Oliver Smithies,美聯社)、英國科學家伊凡斯(Martin J. Evans,美聯社)則是老鼠胚胎幹細胞的研究始祖,三人對基因體醫學研究貢獻甚大,得到諾貝爾獎實至名歸。

中研院院士、台大臨床醫學研究所所長陳培哲指出,要知道一個基因的功能,方法之一,就是把那個基因從動物體內破壞、剔除,看看會發生什麼事情。早期人類不知如何破壞基因,卡佩奇則發現以人工方式構筑一個結構相似的假基因,殖入小鼠胚胎細胞後,假基因會與真基因重組,使該基因失去功能。

如今,基因剔除已成為廣泛應用的技術,知名的抑癌基因p53,就是這樣被確認,體內缺少該基因就較易罹患癌症。陳培哲表示,當初卡佩奇提出此一構想時,學術界曾嘲笑是異想天開,他多次申請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計畫都被打回票,所幸他沒有放棄,才有今日成就。

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主治醫師蘇怡寧認為,三人發展出的基因剔除技術已陸續進行老鼠、豬、魚等不同的動物模式,國內外已廣泛應用於肥胖、帕金森氏症、阿茲海默症、唐氏症、脊髓肌肉萎縮症等研究,及後續的新藥研發,三人得獎並不意外。

蘇怡寧指出,國內中研院學者李鴻運用這套技術,成功創造出全球第一個人類脊髓肌肉萎縮症的小鼠動物模式,併發表在國際期刊「自然遺傳」雜誌。


来源:自由時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