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文體的變遷

發表:2006-08-20 06:26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古代的科舉考試因為朝代不同,側重點也有所不同,但從隋唐開始,一直到清末,都有著比較清晰的脈絡。唐朝以詩賦為主,宋朝以策論為主,本版選取的兩篇詩文在當時有著一定的代表性,今人的解讀則是從現代人的角度來看當年的科舉名篇。
  
  隋唐:興詩賦
  
  科舉制度始於隋朝。公元587年,隋文帝楊堅規定各州每年選貢士3人,標準是文章華美。隋煬帝楊廣即位後,又創置了進士科。當時考試的主要文體是時務策,就是有關當時國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論文,叫試策。
  
  在推翻隋朝的統治後,唐朝的帝王承襲了隋朝傳下來的人才選拔制度,並做了進一步的完善。考試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兩類。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經、進士等五十多種。其中明經、進士兩科成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明經、進士兩科,最初都只是試策,考試的內容為經義或時務。後來兩種考試的科目雖有變化,但基本精神是進士重詩賦,明經重帖經、墨義。
  
  宋元:經義、論、策為主
  
  宋代的科舉,大體同唐代一樣,有常科、制科和武舉。進士科仍然最受重視,但在考試內容上作了較大的改革。王安石任參知政事後,對科舉考試的內容著手進行改革,取消詩賦、帖經、墨義,專以經義、論、策取士。所謂經義,與論相似,是篇短文,只限於用經書中的語句作題目,並用經書中的意思去發揮。但是王安石的改革,遭到蘇軾等人的反對。因此有時考詩賦,有時考經義,有時兼而有之,變換不定。
  
  元朝建立後,長期沒有科舉制度。直到仁宗皇慶二年(1313年),有中書省大臣建議恢復科舉制度,次年即舉行考試。考試內容主要為《四書》以內。文體以「策」為主。「古賦」、「詔誥」、「章表」中選考一道,古賦、詔誥用古體文,章表用四六文體,參用古體。
  
  明清:重八股文
  
  元朝滅亡後,明王朝建立,科舉制進入了它的鼎盛時期。科舉方法之嚴密也超過了以往歷代。正式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殿試三級。鄉試、會試頭場均考八股文。而能否考中,主要取決於八股文的優劣。八股文以四書、五經中的文句做題目,只能依照題義闡述其中的義理。是由宋代的經義演變而成。
  
  與明朝基本相同,清朝的科舉制度最大的特點也是八股取士。主要以八股文為主。文體上的變化極為有限。乾隆二十二年(1757)又增加了試帖詩。在清朝的科舉制度中,試帖詩是比較特殊的,它是用於考試的律詩。基本是從前代的經、史、子、集中抽取一些詞語為題。試帖詩的結構,首聯為破題,次聯為承題。第三聯類似八股的起比,第四、第五聯如同中比,六、七聯如同後比,結聯如同束比。
  
  全詩不能有一字重複,音韻和用典都有嚴格要求,動輒犯忌。
  
  作者不能議論褒貶,抒發己見。
  
  在清朝的科舉歷史上,八股文三廢兩興,直到1901年,在八國聯軍的炮火中,慈禧宣布停止八股文考試,它才走到了歷史的盡頭。1905年9月2日,清廷宣布:「所有鄉、會試一律停止。」中國科舉制度從此終結。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