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不知 明清8大取暖物件(组图)

发表:2025-01-15 19:23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清人 满清
清代宫廷画家徐扬《姑苏繁华图》(局部图) ,原名为《盛世滋生图》。 官员在举行婚礼的屋外彼此作揖。(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冬末春初,天气忽冷忽热,偶尔吹拂来得阵阵寒风,似乎比初冬的冷风更加刺骨、凛冽。试想,最接近现代的明清时期,明人、清人依然没有暖气可使用,除了能吟诵与冬天相关的诗词在冰寒日子里自娱娱人之外,究竟有没有令今人眼睛为之一亮的取暖方式呢?其实,明、清两代御寒的物件很多,包括口袋房万字炕端罩手炉子足炉汤婆子等等,且各有功能及特点。今天一起来了解明清两代8大取暖物件!

一、口袋房

自明朝中期到清末是继西周前期、西汉末年到隋朝初年、两宋时期之后的中国气象史上的第四个寒冷期,这一时期被称为“明清小冰期”,在国际上被称为“现代小冰期”,大雪使得洞庭湖“冰合,人骑可行”,南方尚且如此,北方自然更加寒冷了。聚居在东北的满族人,离不开口袋房、万字炕,正如俗语所说“口袋房,万字炕,烟囱坐在地面上”。

口袋房又称斗室,是指三间房多在最东面一间南侧开门,五间房多东起第二间开门。整座房屋形似口袋,因此称作“口袋房”。为了御寒,墙壁都很厚,《宁古塔纪略》有载,“墙厚几尺,然冬间寒气侵入,视之如霜。屋内南、西、北接绕三炕,炕上用芦席,席上铺大红毡”。口袋房开门的一间被叫作“外屋”或“堂屋”,西面屋又称“上屋”。上屋里南、西、北三面筑有“Π”字型大土坯炕,叫作“万字炕”,民间也称为“拐弯炕”“转圈炕”。室内“以西为尊,以南为大”,西炕用于祭祀祖先和神灵,摆放供物,不得随意踩踏、坐卧或放置不清洁、不吉利的物品。南炕温暖向阳,是家中的尊长寝居坐卧的地方,若有宾客前来,也要请到南炕上坐,若是宾客留宿也应住在此炕。平日在炕上就寝时,方向和位置也有一定的规矩。无论睡南炕还是北炕,正式就寝时,头部都在炕沿一侧,身体垂直于炕沿方向,不许平行于炕沿方向睡,因为只有在室内停放死人时才顺着炕沿方向放。

二、沈阳故宫万字炕

在寒冷的季节,把火炕都烧热,室内就会因炕面散发的热量更加温暖。炕的用途不只是寝卧,满族人在室内的大部分活动都是在炕上进行的,“无椅凳,有炕桌,俱盘膝坐”。不管是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几乎都使用口袋房和万字炕。而火墙则是宫中贵族使用较多,实际上是一种地热供暖,是将宫殿的墙壁砌成空心的“夹墙”,也称“地炕”。

三、火墙

清代皇宫中,皇帝办公的三大殿(一般指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养心殿及部分寝宫的墙都是空心的,殿内地砖下面砌有纵横相通的火道,直通向殿外廊檐底下地炉子的添火口,烧上上好的煤或木炭(清代皇宫用的“御煤”多是来自宁夏的太西煤,“乌黑发亮,触之不染,燃之无烟无味”,且有极高的发热量。木炭则为来自涿州、通州、宛平、大兴等近郊地区,用硬实木材烧成的按标准规格锯成一节节的“红罗炭”。乾隆年间曾钦定过薪炭的供应标准:皇太后为120斤,皇后为110斤,皇贵妃为90斤,皇妃为75斤……依级别大小供应薪炭。供薪炭的日期也有规定:即在每年的农历十一月初一时开始发放,在次年春暖花开时节停止发放。热力顺着火道和夹墙循环传到整个大殿,即使在寒冷的冬日,也能弥漫着浓浓的暖意。这些宫殿地下火道的入口一般都设在房屋的北边,进气口平日都用很厚的木板盖住,还另设有排烟口,不仅可以排烟,还可通风供氧。设有地下火道的房间也叫“暖阁”,故宫博物院坤宁宫的东暖阁就是这种结构的典型代表。

四、端罩

端罩是一种圆领、对襟、平袖、长及膝、左右垂带的翻毛外褂,只有宗室成员和高级官员才能穿着。按《大清会典》的制度,端罩有黑狐、紫貂、青狐、貂皮、猞猁狲、红豹皮、黄狐皮等几种;按质地、皮色的好坏及其里、带的颜色等内容,又分为八个等级,以此来区别其身份、地位的高低尊卑。若做一件上等的端罩,就要认真的挑选毛色、大小。

五、满族门帘


清代黄钺画御制人日喜雪诗 。(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国立故宫博物院)

满洲贵族取暖,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大概是火盆。火盆移动方便,从仍存于故宫的炭火盆文物来看,那时的炭火盆样式非常多,太和殿的两个炭盆均是用造价高昂的景泰蓝烧制而成。《乾隆帝雪景行乐图》中,乾隆与子女们观雪玩耍,乾隆帝即“端坐火盆旁”。在室外还好,没有一氧化碳中毒和着火的危险,在室内放置火盆,就需要有专人看守、不得马虎。嘉庆二年(1797年),就因太监在看守火盆时,没有将火盆内的炭火盖严,使得火星复燃引起了一场大火。

六、熏炉

带罩子的火盆就是熏炉,熏炉外的笼罩叫熏笼,熏笼制作精美,有青铜鎏金的,有掐丝珐琅的。有些大的熏笼重达数百斤,一米多高。如今故宫博物院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坤宁宫等处,都陈列有熏笼。《红楼梦》中有关于熏笼的描绘:“晴雯只在熏笼上围坐”,睡也睡在熏笼上。熏笼能坐能睡,可见有的熏笼是很大的。

七、手炉与足炉

便于携带的御寒物有手炉、足炉。手炉,也叫“捧炉”“袖炉”,有的手炉有提梁,有的没有,可以直接放在袖子里。足炉又叫有脚婆、暖足瓶、汤媪、汤婆子等,是一种铜或锡制成的扁瓶,里面灌上热水,可放在被子内暖脚,与现代的热水袋类似。此外,还有较大的内置炭火,外罩罩子的足炉。然而,乾隆皇帝晚年曾不用汤婆子,而用一种特别的方法:史载乾隆皇帝“冬一夜暖足,用大鹅子石爆火中极热,以旧絮裹之,置诸被中,终夜温暖异常,俗间所用汤婆子,不免有水气也。”

八、汤婆子

光阴流转,虽是冬去春来,难免“余寒犹厉”“东风料峭寒吹面”,自有满洲贵族徒然伤感如纳兰,叹残灯、惜炉火,浅吟低唱“残灯风灭炉烟冷,相伴唯孤影……闲愁总付醉来眠,只恐醒时依旧到樽前”。纵有“我是人间惆怅客”的凄清悲苦,也有“知君何事泪纵横”的惺惺温暖。



责任编辑:初新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