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三行书 苏轼〈寒食帖〉失意中见豁达(组图)

作者:赵若兰 发表:2025-01-07 08:20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苏轼寒食帖 局部 本幅1寒食诗第一首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苏轼被贬黄州,在失意困顿中挥洒出天下第三行书〈寒食帖〉。图为苏轼〈寒食帖〉局部。

苏轼寒食帖 局部 本幅1寒食诗第一首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苏轼身处“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的清贫中。图为苏轼〈寒食帖〉局部。

苏轼寒食帖 局部 本幅1寒食诗第一首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寒食帖〉最后,苏轼写出“也拟哭涂穷,死灰吹不起”的悲凉。图为苏轼〈寒食帖〉局部。

东晋“书圣”王羲之于微醺中畅快写下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唐代忠臣颜真卿在悲愤下用血泪铸成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接下来,我们欣赏北宋大文豪苏轼死里逃生、被贬黄州,在失意困顿中挥洒出的天下第三行书〈寒食帖〉。

苏轼宦海浮沉 “乌台诗案”险丧命

苏轼(公元1036年∼1101年),字子瞻,是中国历史上难得的诗词书画全才。书法成就斐然,和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绘画上和表哥文同创“湖州竹派”,开文人画先河;才学极高,诗、词、赋、散文,样样皆精,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名列“唐宋八大家”,有“一门三学士”美誉。

苏轼才华洋溢,大名鼎鼎,令人崇拜。然而,他的一生宦海浮沉,命运多舛,一点儿也不让人羡慕。

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推动消除北宋积弊、富国强兵的熙宁变法(熙丰变法)。执行过程利弊互见,朝野争论不休,酿成“新旧党争”。苏轼因直言不讳,得罪新党,屡遭诋毁、排挤。

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二月,苏轼又被诬诗文“讬事以讽时政”,卷入“乌台诗案”,入狱百余日,险些被斩。幸得太皇太后曹氏、弟弟苏辙等人大力营救才脱险,被贬谪为虚职的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

人生屡遭磨难〈寒食帖〉名传千古

仕途重挫,被贬黄州,苏轼潦倒落魄。所幸在挚友资助下,购得数十亩荒地,躬耕其中。搭建雪堂以安身,自号“东坡居士”。

现在人们认为苏杭名菜“东坡肉”堪称美食佳肴,其实在当时,穷人才吃廉价的猪肉。据说苏轼特地做了一首〈猪肉颂〉(一说为假讬之作)记录“东坡肉”的做法,提到:“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苏轼去世前两个月,以〈自题金山画像〉概括一生:“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他说自己一生哪有什么成就?就是一贬再贬,贬到湖北黄州、广东惠州、海南儋州。闻之鼻酸!他是北宋官员中被贬得最远的人,远到海南岛去。

然而,正是人生诸多苦难铸就出苏轼在文学艺术史上辉煌的成就。被贬黄州的第三年、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寒食节,心境苦寒的他,写下古诗〈寒食诗二首〉。其后写成书法作品〈寒食帖〉,被誉为存世最佳书迹,惊艳千古。

面对逆境人生 体现毁誉之外的豁达

宋苏轼〈寒食帖〉卷

其一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胭脂)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须已白。

其二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帋(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涂(途)穷,死灰吹不起。

生活窘迫,连日苦雨。苏轼身处“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的清贫中,有“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的旷达,亦有“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的无奈,和“也拟哭涂穷,死灰吹不起”的悲凉。

苏轼将眼前情景对照心境的低落书写〈寒食帖〉。以侧笔取势,字体大小、疏密相间,跌宕生姿;笔墨变化多端,层次丰富;“年、中、苇、纸”等字的最后一笔拉长直下,形成趣味盎然的行间布白;全篇潇洒俊逸,一气呵成,精彩动人。

苏轼曾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他是引领宋代“尚意”书风的大书法家,但“重意轻法”是不为法所拘束,而非不重法度。

苏轼〈寒食帖〉结合了自身的诗文、书法、情感,充分反映出他官场失意的悲戚,也在自我调侃里体现一种面对毁誉之外的豁达和人生体悟。似乎在困顿、荒凉的逆境中,还蕴含了一股潜藏的生命力,感人至深。

幽默论书的趣事

苏轼寒食帖 局部4 宋黄庭坚跋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苏轼〈寒食帖〉卷后,黄庭坚的著名题跋。(以上图片来源皆为:国立故宫博物院)

〈寒食帖〉卷后有黄庭坚的著名题跋:“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它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

题跋内容多为对作品的鉴赏、品评、考订、记事等,字体通常会小于作品,但黄庭坚此卷题跋字体却罕见的大于〈寒食帖〉。可谓“双美并具”,更添价值。

诗、书、画“三绝”的黄庭坚,曾游学于苏轼门下,对苏轼以师礼相待,亦师亦友,相知相重。

有一回,黄庭坚请苏轼评论他的一幅书法。苏轼语带戏谑的说:“鲁直近字虽清劲,而笔势有时太瘦,几如树梢挂蛇。”黄庭坚回应道:“公之字固不敢轻议,然间觉褊浅,亦甚似石压蛤蟆。”说完,二人哈哈大笑。

苏轼损黄庭坚瘦长的字好比“树梢挂蛇”,黄庭坚则说苏轼肥扁的字体仿佛“石压蛤蟆”。幽默对话中,没有妒嫉或“文人相轻”的贬抑,体现出他俩直率坦诚的个性和心量宽大的好交情。

〈寒食帖〉的传世奇迹

〈寒食帖〉真迹流传至今,堪称奇迹。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原收藏于清宫的〈寒食帖〉险遭焚毁。之后流落民间,由广东人冯氏收藏,再遇火灾,还好扑救及时,仅在手卷下端留下黑色的火灼痕迹。

其后,〈寒食帖〉辗转为日本收藏家菊池惺堂购得,远渡重洋。不料,大正12年(公元1923年)9月关东大地震时,东京都遭遇毁灭性火劫,幸亏菊池惺堂冒死将〈寒食帖〉抢救出来,才得以保全。

〈寒食帖〉再经多次易手,最终落脚台湾,典藏于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即使相隔近千年,展读名帖,我们似乎还能看见一个才气纵横、官场落魄的大才子苏轼,经历风雨洗涤,豁达面对人生的潇洒身影。

(转载自《看杂志》第263期)



来源:看杂志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