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斯年认为毛泽东不过是“宋江”之流。(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按:傅斯年于1945年受邀访问延安并与毛泽东夜谈后,发现毛泽东熟读坊间各种小说,甚至是内容低级的小说,而他正是以此去操弄民众心理,并加以利用,傅斯年于是断言毛泽东不过是“宋江”之流。另据中共创始人之一张申府披露(他当时是北大图书馆馆长李大钊的助手,也是毛泽东的上司):“毛在北大图书馆出借部工作不认真,特别是字迹十分潦草,难以辨认。图书馆馆长李大钊就此曾经批评过他。有一次毛把傅斯年要借的一本书搞错了,毛不认错反而强辩,加之两人的地方方言沟通不良,傅气急之下打了毛一个嘴巴。这个故事在台湾出版的一些书籍里早有记载。”
1938张国焘和毛泽东(右)在延安市。(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一、引言
今天所讲的是《诸葛亮的青年时期》,这个题目,实在太广,同时材料也很缺乏。《三国演义》这部书,站在时代的观点看,带着浓厚的迷信意味,内容不尽正确,《三国志》又过于简略,所以研究三国时代的历史材料,本来就很缺乏,今天不过就兄弟平日研究所得,来和诸位讨论。
诸位若从形象上看,诸葛亮事业成功的时期,好像已经是中年时代了;当年著名的赤壁之战,曹操平定袁绍,转过来征服荆州,接着刘表病死,其子投降曹操,先主于仓皇逃难中,临时与孙权订立军事同盟,结果反而大败曹操,这一件惊人的事业,完全由于诸葛亮,大概只二十六七岁,实际上还比周瑜小一岁。以一个青年,公然能够成就这样大的事业,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我们可以说,这完全是由于他的家世、教育和环境所造成的,今天想就这三点来说明。
二、诸葛亮的家世
诸葛亮的籍贯,是史家聚讼的一个问题,许多人都争引他为同乡,但是站在山东人的立场,却绝不能放弃和他的同乡关系。
诸葛亮字孔明,琅琊人,琅琊即今山东青州,他的先世,在前汉任司隶校尉之职,即等于现在的省主席,距诸葛亮的时代,有二百余年,他住在诸城,所谓诸城之葛,他本姓葛,因为地理关系,后人移称诸葛,或称为葛亮,现在琅琊还有这一姓。
当三国时代,有三个诸葛氏,事业成就都很大,即蜀之诸葛亮,吴之诸葛谨,魏之诸葛恪,时人有龙、虎、狗之称,狗对诸葛恪并不是坏的称呼,不过后来诸葛恪于司马篡位时,为司马懿所杀,诸葛谨与亮的关系,据《三国演义》的记载,说他们是亲兄弟,据我们的推测,他们即或不是亲兄弟,血统关系也很近;他们三人的事迹虽然不同,然而他们的忠心都是一样。
诸葛亮好作《梁父吟》,梁为山名,位泰山下,由这一点,也可以证明亮确是山东人,后来因为他的叔父官九江太守,亮随叔父南去,其后乃叔改领荆州牧,亮又迁居南阳。
亮与先主相识是建安十二年,这时才廿七岁。(图片来源:手绘插画Winnie Wang/看中国)
三、诸葛亮所处的环境
当时的社会思想,极为复杂,儒道并茂,在中国学术史上,是个极盛时代,但是政治与文化的发展,不相配合,反而脱节,所以发生许多奇怪现象,东汉的政治,最腐败,为宦官与小人互相把持,《前出师表》上说:“亲贤臣,远小人,此前汉之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之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日,……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这是诸葛亮鉴于当时的政治的腐败,有感而发。
桓、灵时代,窦武当权,收罗贤才,颇思振作,但是这般老先生,只是坐而论道,不能起而力行,主张杀宦官,太后不肯,结果反为宦官所杀,后来袁绍、曹操在朝,也主张杀宦官,仍然得不到太后的同意,因循的结果,终酿成董卓之乱。
当时社会,专门提倡忠孝,而政府行为乖张;当时的文人,互相标榜,造成砥砺名节的风气,而政府则倒行逆施,乱伦败常;社会的学术进步,只是发达,而政府则纲纪败坏,制度紊乱,这种社会与政治极端脱节与矛盾的现象,也就是促成东汉崩溃的原因。
这时的政府,有士大夫与太监两党,互相攻击,历史上的所谓“三君”“八厨”,都是这种党争的结果;袁绍、袁术、陶谦、刘表这班人,都是士大夫党的重要人物,也是争权夺利,毫无成就;比较有作为的,只有一个冷眼旁观的曹操。
在这种局面之下,社会极形紊乱,大多数人都取一种逃避的态度,这是有三个逃难的地点,一为辽宁,一为安南,一为河南;河南是当时文化最发达的地方,人文鼎盛,这时比较有作为的人,或寄迹于刘表那里,或隐居襄阳,所以襄阳是文人逃难的中心地点,诸葛亮就住在襄阳城郊的隆中。这种环境,所以使诸葛亮对于天下大势,了如指掌,有人说他是乡下人,这是错误的。
这时的人物,除开曹操广罗天下人才,大有作为外,就要算是孙权与刘备了。孙、刘都是汉末名士,他们深知当时标榜空谈的士风,不能改良政治,乃改变作风,崇尚实际,这是当时思想上的一大变革。
刘备起身很晚,却很得到曹操的赏识,他是一个宅心仁厚,豁达大度的人,他生平上过许多处,最初领豫州牧,由于曹操的赏拔,很快就擢升为左将军,当时的人都相信刘氏要三兴,这种社会心理,给予刘备精神上很大的支持和鼓励。
诸葛亮青年不得志,然而抱负却不凡,尝自比于管仲、乐毅,徐庶在刘备面前,极力推荐,庶说:“此人可晋见,不可招致”,可见徐庶对于亮的重视,而当时的风气是“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所以刘备三顾茅庐以后,诸葛亮自然要鞠躬尽瘁了。我们看亮自叙其出山的经过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这的确是真情实话,后人说他是客气,其实并不然,我们看《前出师表》,字字流露真情,简直和教训儿子一样,哪里还有什么客气呢?我们再看当亮出师云南,评定蛮夷的时候,朝廷请加亮九锡,亮在致李严书中曾说:平定中原后,非特九锡,即十锡亦可不辞。可见他并不讲客气,他抱着“静如处女,动如脱兔”的态度,因为他能静,所以能动,因为他能居隐,所以也能出仕,所谓“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是诸葛亮的人生观。
四、结语
赤壁之战,是蜀、吴联合作战的成功,也是亮卓越见识所造成的结果,我算《辞源》年表,亮与先主相识是建安十二年,这时才廿七岁,他在《前出师表》上也说:“迩来廿有一年矣”,向后推算,恰相吻合。亮这样年轻,而能成就这样大的事业,这不仅是由于他的家世、教育、环境所造成,尤其在于他的器度宏伟,胸襟广大,和他深厚的修养所致,所谓“澹泊明志,宁静致远”,这应当是青年人永远切记的格言,今天我主要的意思,就是要借诸葛亮的成功,来说明现代青年应有的人生态度。
责任编辑:古风 来源:台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档案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