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孔子被人误解的4大事(图)

作者:清源 发表:2023-09-25 19:10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2个留言 打印 特大

孔子
孔子与其弟子的雕像(图片来源:Adobe Stock) 

被后世尊称为“万世师表”、“至圣先师”的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鲁人,公元前479年卒,年七十三。孔子之所以伟大,不在于他的官职或其谦逊与博学,而在于他自为表率并且运用睿智语言讲述了如何做人的哲理!孔子及后人根据他的思想而形成的儒学对古代中国以及东亚文化有极其深远影响,即使对现代的世人孔子的思想还是有着积极的意义。

历史确实就像河流一样,有清有浊。在孔子思想薪火承传的过程中,由于时代的变迁,语言的变化,语境的消失,再加上后代好事之人胡乱注解,更使谬种流传,导致现今人们所理解的孔子跟当时他的原意已经是大相迳庭了。

此文的目的,就是要澄清几个比较普遍的谬误,如若存在鄙陋,尚请谅解。

一、孔子歧视妇女吗?

由于《论语・阳货》中的一句“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孔子便被认为歧视女性,甚至被认为是男尊女卑的始作俑者。当然,也有人在为孔子鸣不平。不过,由于49年以后的中国大陆自始至终给孔夫子戴着一顶意识形态的帽子,致使为孔子辩护的声音难被知晓。

《论语》中总共有19个“女”字,其中有18字通假“汝”字,意思是“你”。因此,有人认为这一句中的“女”字也应该做“汝”字解,但是“汝子” (你们这些人的意思)一词太过生硬,显然不是圣人应有的水平,那么这一句中的“女”字是现代汉语中的“女性”的意思吗?当然也不是。

古文有其特定的语法,纵观《论语》其中句式多用对偶。例如,“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是这样的对偶句。“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也是这样的句子,从语法来看,这里的“女子”和“小人”应该是意思相近或者是相似的词汇,论语中 “女子”只此一处,但是“小人”一词却用的很多,诸如:“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等等,从这些句子我们可以看出,在《论语》中“小人”一词与“君子”一词是意思相反的,那么和“小人”一词词义相近的“女子”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人之阳曰男,人之阴曰女”,这里的“女”其实是一个形容词“阴性的”,组成“女子”一词引申为“内心阴险狡诈的人”。

那么,“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的意思就是,那些内心阴险狡诈、人格卑鄙龌龊的人是最难以相处的,亲近他们,他们会无礼,疏远他们,他们又会怨恨。所以,这句话的本意其实是与女性无关。

二、孔子不信神鬼吗?

因为“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所以很多人认为孔子不信神鬼,更有甚者说夫子有反宗教的思想。

然而,纵使不说与孔子直接相关的古代典籍,光凭其弟子纪录的《论语》中,也已存在多处文字能证明孔子是相信天地间有神鬼存在的,例如,“非其鬼而祭之,谄也。”,“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既使如此,为何还会出现“子不语怪力乱神”呢?

孔子是圣人,自然知道宇宙间有无数的秘密是人类所无法了解和掌握的,那么既然如此,人类应该如何对待那些自己不明白的事物呢?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针对“怪力乱神”等超自然的或宗教性事物,孔子特别提出“敬鬼神而远之”,以至于“子不语”。那么,为什么夫子要“远之”,而且还不谈论这些事情呢?

世人常说,做人要守“口德”。佛教中讲不能轻慢“佛法僧”三宝,其中就包括不能用言语不尊敬、诋毁的谈论三宝,佛教中认为如果人用不好的言语对待佛、佛法以及僧侣会得到极大的恶报。而修炼人则懂得在修炼中要“修口”,包括不骂人、不说诳语、不说假话、不说不好听的话等等。当然了,也不能使用不好的语言来谈论神佛及佛法等等。一旦做了上述这些事,就会得到业力。

不过,对于人类所知甚少的神佛、佛法或其它超自然的事物,要如何才知道自己说的到底对不对呢?夫子是圣人,他要是说未必就说的不正确,但一般人如果说了,恐说错甚至是犯下轻慢的罪过,进而遭到恶报。所以,夫子索性以身作则,强调 “子不语”了。

所以,“子不语怪力乱神”,本意不是孔子不相信这些,而是不要随意的谈论这些,也就是对于未知的事物要“修口”。

纵观《论语》,孔子通过说“仁、义、礼、智、信”来告诉人类如何“守德”,其中的“子不语”就占据很大的比重。信仰宗教的人都知道,轻慢、诋毁、诽谤神、佛、佛法、经文以及修炼人的罪业是所有罪过中最大的,是最失德的行为了。

可惜不少人单凭一句“子不语怪力乱神”,就误会了孔子意思。现代人能够懂得的太少了。

三、“中庸”是做“老好人”吗?

不知道什么时候“中庸”演变成了“中庸之道”,不知道什么时候“中庸之道”又变成了做人要圆滑,要做老好人的同义词。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什么是中庸呢?中,正也,不偏不倚,天下之正道;庸,常也,中和守常,不变之天理。中庸,就是行为要符合天理依据正道。

中庸思想在儒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的主要内容绝非现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从本质上而言,中庸是儒家修养的最高境界了。

顺便说一下《四书》中的《中庸》。《中庸》相传为孔子的孙子子思所著,是儒家经典之一。中庸本来不是独立的一部书,而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宋朝的儒学家对中庸非常推崇,朱熹编写了《中庸集注》,并将它列入四书。

四、何为君子?君子不器!

子曰:“君子不器。”(《论语・为政》)

《论语》所记录的孔子言语中,约有100多次在谈论君子,其中大部分是针对君子某方面的品性。至于完整地描述何为君子的,应当属这一句“君子不器”。

器,就是器具,无论什么器具其功能和用途都是有限的。很久以来,此句多被解释为,君子不能拘于一才一艺,而是要多才多艺,这种解释与现代人类沉沦于物质世界的实情是特别符合。其实,仔细一想就知道,无论如何多才多艺,都是有限度的,都还处于“器”的层次,无非是大小、多少而已。那么何谓“不器”呢?

说“不器”,必须先说“道”。《论语》虽然没有记录孔子说“道” 是什么,但是却可以证明“道”在孔子心目中崇高的地位,“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又说君子应该“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君子应该如何求 “道”呢?孔子说“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可见孔子认为君子为事的目的不在于事,而在乎道!孔子的门生,子夏则在“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中说明了君子和工匠行事的不同,君子为事是为了求道,工匠只是为了完成其事。

君子求道是为了什么目地呢?为了“君子不器”。君子求道为了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提高了道德修养则要尽量以自身修养去影响他人归正人心,也就是所谓“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试问君子通过自身的道德修养归正人心,使得家族兴旺、国家富裕、天下太平、人心向善是才学或是技能的作用能够比拟的吗?当然不是,只要道德的力量才能达到此目的,所谓“不器”也。

说到这里想起夫子和子贡的一段对话,子贡问:“我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你呀,好比一个器具。”子贡又问:“是什么器具呢?”孔子说:“是瑚琏(瑚琏是古代祭器中贵重而华美的一种)。”看样子当时的子贡在孔子眼中虽然有才能,但却尚未达到“不器”的境界!

孔子鄙视独善其身的人,《论语・子路》中载:“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愁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言必信,行必果”在正常人而言已经是美德了,但是孔子却认为如果个人修养仅仅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而没有在世人中产生应有的教化影响,也可算作是“小人”了。

“君子不器”不但提出了君子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也同时提醒想成为君子的人:行事时不能忘记真正目地。孔子说君子应该“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是君子的行为准则。其实,科举兴而儒教废,当“读书”失去其求道修养的意义而成为追求功名的“器物”的时候,不但是儒学的没落,也是人心的败坏使然。现代的教育就更落其次了,之所谓“人才”,也就是说“女器也”。

(文章原标题为:〈被误解的孔子〉。此文经过删改)



责任编辑:初新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