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由道家创始人老子所著。(图片来源:神韵艺术团官网)
《道德经》由道家创始人老子所著,虽然只有短短几千字,但是千百年来研究它的人数不胜数,其中的哲理到今天仍旧闪耀着光芒。
一、对立统一的思维
《道德经》第二章中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老子认为,高下,美丑,前后,祸福这些都是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甚至在某种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在老子看来,一切都不是绝对的。好事可以变成坏事,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
所谓: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这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辩证法思想,让我们看到对立物之间的真实关系。
二、利他思维
《道德经》第八章中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老子之所以推崇水,很重要一个原因就是水包含了利他精神。
“孔融让梨”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孔融在吃梨的时候,自己专拣小的吃,而将大的留给哥哥们,这种做法备受家人的称赞,并且流传开来,成为传颂千古的美谈。
人们为什么对孔融如此赞美呢?因为孔融在分享好处的时候先人后己,将好的留给别人,而将差的留给自己,这其中反映出的正是利他之心。
只有利他的人,才会有精神上的大格局,有灵魂上的高度。
反之,如果只是为自己的私欲所蒙蔽,看问题、做事情始终离不开自己的欲望,那永远只能是井底之蛙。
三、不争思维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中说:“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在老子看来,一个人一旦不争,就等于立于不败之地了。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一个人越是不在乎得失,能忍、能隐、能退、能柔,越容易保全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四、战胜自己的思维
《道德经》第三十三章中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老子认为,能了解别人的称为机智,能认识自己的才叫有智慧和通达。
同样的,能战胜别人的只能说明这个人有能力,而只有那些战胜自己的人才可以称作强者。
五、逆向思维
《道德经》第三十六章中说:“将欲歙(xī)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
作为一个目光深远、智慧卓异的大哲学家,老子向我们阐述了这样的“道”,即要学会从反面看问题。
在大自然中,水最柔弱,但滴水可以穿石;草看似柔嫩小,但狂风过后,许多高大树木枝干折断,而野草则安然无恙。
做人做事也是一样,不要咋咋呼呼,不要到处显摆。
真正的高人,往往才华内蕴,看上去昏昏欲睡实则明察秋毫,知道自己有强大的实力,但却处处低调做人,就如同那最深沉最厚重的溪海,这才是立于不败之地的处世之道。
责任编辑:张云峰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