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梅艳芳》看旧香港 光复就要革命(图)

发表:2021-12-04 08:02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2个留言 打印 特大

香港尖沙咀的梅艳芳铜像。(图片来源:Exploringlife/Wikipedia/CC BY-SA 4.0)
香港尖沙咀的梅艳芳铜像。(图片来源:Exploringlife/Wikipedia/CC BY-SA 4.0)

【看中国2021年12月4日讯】日前电影《梅艳芳》上映,引起不少讨论。香港学者孔诰烽撰文指,电影引发海内外港人集体怀念八十年代的热潮。他称,未有机会看过该部电影,故无法猜度里面所展现的八十年代是何景象;但港人怀念八十年代,认为那是香港的黄金时代,这一现象并不是今天的事情。

孔诰烽说,在家园被极权摧毁后的人们很容易缅怀过去,以此来一解乡愁,古今中外都十分平常。谈及梅艳芳和香港人对八十年代的乡愁,他表示,梅艳芳本人可能真是一个义人。但作为歌手的她,必然也是当年香港娱乐圈及背后大时代的产物。1970年代是广东歌取代英文歌和国语歌成为主流的时代,广东歌本地创作有许冠杰、各电视剧歌曲等,可谓百家争鸣,活力澎湃。

他续指,八十年代香港乐坛进入少数大公司垄断的局面,只有这些公司力捧的歌手才能大红大紫,其余的在发展空间有限。大公司以赚快钱为上,不会冒险投资培养新的音乐创作人,因此一窝蜂购买外国流行歌曲的版权,改编成广东歌。于是粤语流行歌便从1970年代的本地创作主导,演变成八十年代开始的口水歌时代。

文化研究学者李展鹏在《梦伴此城:梅艳芳与香港流行文化》中指出,“在整个八十年代,香港歌星大唱改编歌。……从创作的角度,‘口水歌’是股歪风,后来商业电台大力推动原创歌曲,目的就是革除这‘陋习’……为什么当年有那么多改编歌?……[因为]改编歌可以听了合适再选用,不像本地作曲人有时交出来的歌不合用……改编歌省钱省时间……梅艳芳早期的唱片监制黎小田表示,改编歌的版权费比起请人作曲更便宜……如他们所言,改编歌的确是如意算盘。”

孔诰烽指出,这种“揾快钱”(赚快钱)压倒一切思维,成为1980年代香港的主流文化和写照。当1997回归大限将至时,整个上层社会准备弃守香港,仅寄望在1997年前保持香港的繁荣稳定,以便他们用最短的时间赚最多的钱。

他认为,这也是香港在高科技和创新等领域没有进步的原因。因为投资培育新一代创作人,须时较长,难有短期的暴利,企业当然不会做。他又指,当时地产商也不停地重用同一个图则和抄袭外国建筑设计,高科技无论如何发展也没有起色,也是同样的道理,大家都一心赚快钱。

而可悲的是,香港这台稳定繁荣、狂躁赚快钱的机器,与“稳定压倒一切”、“致富是光荣”的共产党一拍即合,壮大后的中共成为全球巨兽。孔诰烽指,基于此(97前)港人的自决意识和运动也被压抑和拖延。

他还表示,当年在香港娱乐圈,水平高的原创文化人不是没有,只是要在特别艰辛的环境下挣扎求存。当原创本土文化产业、自主创新高科技、自由民主与自决,在八十年代的台湾和韩国茁壮成长,却在八十年代的香港奄奄一息。

因此,他认为,如果“光复”没有“革命”,也只是回到一个败絮其中的旧时代,即使成功,极权也会再次出现,最后也是注定失败。因此要“光复香港”就要“革命”。



责任编辑:李松儿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