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东尼专栏】浓墨宰相 淡墨探花(图)

作者:戴东尼 发表:2021-11-13 12:11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提起清代的刘墉,大家都知道他为官奉公守法、清正廉洁,深得老百姓爱戴。然而除了其政治上的出色表现之外,很少有人知道,他也是著名的书法家,和同时代的书家王文治并驾齐驱。清人梁章钜在《楹联三话》说:“国朝书家刘石庵相国,无日不临帖,肘不去案者六十年,善于用墨,魅力甚厚,常自言:耗去数万斤油矣;王梦楼太守,则书不经意,愈淡愈超,全取风神。时有浓书宰相,淡墨探花之对。”除此之外,刘墉、王文治又和梁同书、翁方纲二人统称为“清代书法四大家”,并称“翁刘梁王”。

刘墉(1719-1805),字崇如,号石庵。清朝乾隆、嘉庆年间人。刘墉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宁府知府、内阁学士、体仁阁大学士等职。嘉庆四年(1799年),刘墉加封太子少保,奉旨办理文华殿大学士和珅植党营私、擅权纳贿一案。刘墉查明和珅及其党羽横征暴敛、搜刮民脂、贪污自肥等罪行20条,奏报朝廷,嘉庆随即处死和珅。刘墉于嘉庆九年十二月(1805年1月)病逝,谥文清。

由于康熙皇帝对董其昌的书法大力推崇,所以清朝书坛的大部分书家学习书法几乎都从董其昌的书法入手,刘墉和王文治二人也不例外。刘墉勤奋好学,师古不泥。他擅长行书和小楷,初学董其昌和赵孟頫,因而其书珠圆玉润。但是刘墉后来取法颜真卿、苏轼等书法名家,并溯晋唐多家,兼取北魏笔势,从而锻练出饱满的线条,这些线条在浓墨的外衬下,使得刘墉的书法益加浑厚,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形成其敦厚宽博、貌丰古劲,味重神藏的艺术特色。清人张维屏在《松轩随笔》中谓刘墉的书法:“貌丰骨劲,味厚神藏,不受古人牢笼,超然独出。”刘墉书法“精华蕴蓄,劲气内敛,殆如浑然太极,包罗万有,人莫测其高深耳”,又因为他官至体仁阁大学士,故人称“浓墨宰相”。

王文治(1730-1802),清代诗人、书法家,字禹卿,号梦楼,江苏丹徒人。乾隆二十五年进士,授编修,擢侍读,官至云南临安知府。罢归,自此无意仕进。著有《梦楼诗集》《快雨堂题跋》。

王文治是一个少年天才,十几岁即以文章书法驰誉江浙,二十几岁就已名动京城。乾隆二十一年(1756),翰林侍读全魁、周煌出使琉球,二人仰王文治书名,遂邀其同往,结果琉球人纷纷重金求购王文治墨宝,二十六岁的王文治书名大震。今天的日本冲绳博物馆,仍然珍藏着王文治当年的书作。四年之后,王文治进京殿试,得中一甲第三,这便是日后“淡墨探花”的由来。中进士后,王文治在翰林院几年,和纪晓岚交好。

王文治一生以书法称名于世,他早年书法学米芾、董其昌,后法“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兼学宋代书法家张即之,又掺以唐代书法家李邕的笔意,再加上其潜心禅理,形成了婉约飘逸、匀净妩媚的风格特征。王文治行书清妙妍美,俊朗疏秀,可见其晋唐功底深厚,一派端庄。他用笔规矩而洒落,又风神潇洒,散发出浓厚的文人气息。王文治书用笔转少折多,显得果断有致,干净利落,点画飘逸婉柔,结体妩媚而内敛,用墨淡雅。正如梁章钜所言:“书不经意,愈淡愈超,全取风神。”他所谓的“淡”,不是指蘸墨很淡,是指“不经意”,“全取风神”和“清淡秀逸”。

刘墉作书喜用浓墨,其行楷浑厚雄劲,古拙朴茂,笔短意长,貌丰骨劲拙中含姿,显得雍容华贵。王文治作书喜用淡墨,用笔瘦劲,清秀之中时见俊切之气,既妩媚动人,又俊爽豪逸,风神萧散。浓墨讲究气势和魄力,淡墨追求风神和韵味,他们都在书法创作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浓墨也好,淡墨也罢,都有自己的用墨特色,可谓各有千秋,皆可作为后世学书之借鉴。



来源:看中国专栏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