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明专栏】蘧瑗知非我所师(图)

作者:贯明 发表:2020-09-08 07:34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2个留言 特大

东晋顾恺之《列女传仁智图》(摹本)之蘧伯玉车。(公有领域)
东晋顾恺之〈列女传仁智图〉(摹本)之蘧伯玉车。(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一个人如果能经常反省自己的过错,而不是斤斤计较他人的过失,那他就是真正地走在修行的路上。在中国古代,“吾日三省吾身”是儒生为学、为人的基本功夫,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我最大的智慧就是知道自己无知。”高傲的人目空一切,离道甚远;谦卑的人闭门思过,见贤思齐。在中国历史上,“伯玉知非”的文化典故广为人知,宋代大学士苏东坡也在他的诗中留下了“蘧瑗知非我所师”的名句。

君子典范 行年五十知四十九年之非

世道纷纭,熙熙攘攘,人心易为名利所驱,不注意修正自己就会失去真我。古代圣贤修身,在于修心养性,每日三省,防微杜渐,久而久之,就能修成正果。自古以来,凡成大业者,无不把反省做为自己修养的重要手段。

蘧瑗,字伯玉,是春秋时期卫国的上大夫,因为人贤德而闻名于诸侯各国。相传他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蘧伯玉品德高尚,光明磊落。他与孔子亦师亦友,孔子几次去卫国,多居住在蘧伯玉家,可见孔子与伯玉相交之厚。孔子周游列国,走投无路之际,曾数次投奔蘧伯玉。《论语》记载,子曰:“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他也是孔子尊敬和称颂的君子。吴国著名政治家季札访卫,拜访蘧伯玉、史鱼等后,称赞地说:“卫地多君子,其国无故。”蘧伯玉的言语“耻独为君子”被千古传颂,故蘧伯玉被历代圣贤们尊奉为“君子典范”。

蘧伯玉是一个富于自省精神的人。有一天,蘧伯玉派人来拜望孔子,孔子向来人询问蘧伯玉的近况,来人回答说:“他正设法减少自己的缺点,可却苦于做不到。”来人走后,孔子对弟子说:“这是了解蘧伯玉的人啊!”蘧伯玉每一天都思考前一天所犯的错误,力求使今日之我胜昨日之我;他每一年都要思考前一年的不足,到了五十岁那年,仍然在思考之前所犯的过错,这就是“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的来源。古籍《淮南子‧原道训》中,记载着蘧伯玉“四十九年非”的名说:他日日月月都谨慎内省己身的过失,善于忏悔迁善,今年悟到了去年做的是错的,每年忏悔改过,“岁岁悔之,以至于死,故有四十九年非”。

“耻独为君子” 为外邦举荐贤能之士

蘧伯玉留下很重要的一句名言是“耻独为君子”。意思是说:一个人具备了君子的美德还不够,一个人不能仅仅满足于个人修养,不能仅仅满足于独善其身,不能仅仅满足于个人高尚。更高的人生境界是不仅自己要做一个君子,做一个高尚的人,还要影响身边的人,让更多的人成为君子,成为高尚的人。而仅仅独善其身追求个人完美,不去影响他人、影响社会,是可耻的。这就是“耻独为君子”的人生境界。

有一天晚上,卫灵公和他夫人南子一同坐在宫里,忽然听见有一辆车子过来的声音,辚辚地响,到了公门口,就不响了。南子说:“这辆车子上坐着的人,一定是蘧伯玉。”卫灵公说:“你怎么知道是他呢?”南子说:“从礼节上讲,做臣子的人,走过君上的公门口,一定要下车,看见了君上驾车的马,一定要行敬礼。这些都是表示着敬重君主的行为。凡是君子,不肯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就放弃了他的品行。蘧伯玉是个贤人君子,他平日服事君上很尽敬礼,这个人一定不肯在暗昧的地方失了礼的。”卫灵公差了个人去问,果然是蘧伯玉。




来源:看中国专栏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