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印心”的文化内涵(图)

作者:今昭 发表:2020-05-06 09:00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1个留言 打印 特大

“拈花微笑”的故事说明以心传心得重要性。
“拈花微笑”的故事说明了以心传心的重要性。(图片来源:Adobe stock)

汉语中“心心相印”一词,本出自于佛教经典,形容修行者师徒之间,传授佛法以心互相印证,不须经由文字、言语的传达,即能相互契合、了悟禅理。如《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吾传佛心印”;《黄蘗传心法要》:“迦叶以来,以心印心,心心不异。”后来,逐渐被用于比喻人与人之间彼此心意互通。

在我想来,这颇有些与另一佛家典故“拈花微笑”相近之义。《西游记》中如来佛祖为座下诸大圣众开坛讲法时,也说过“汝等俱是一心”的话。或许正法修炼者之间,所谓“金刚同修”的佛缘、道缘,指的便是这种同心同德的默契与相通罢?

关于“印心”,却还有一则更有人间烟火的故事。

晚清名臣陶澍,年少时曾在湖南资江边的私塾里读书。资江边有块巨石,长宽各约两丈、凸出江面约两丈许,方正若印。陶澍很喜欢在这块巨石上看书,他把此石称作“印心石”,把自己的书屋取名为“印心石屋”。后来陶澍官至两江总督,道光帝亲题“印心石屋”匾额相赐,他本人又另刻有十数处“印心石屋”碑,在今湖南、江苏、江西一带多有遗迹留存。

据《清稗类钞》记载,陶澍原与同乡的黄姓女儿定亲,后来黄家父女嫌贫爱富,另许当地富豪,强迫陶澍退婚。黄家有个婢女情愿以身代嫁,得到黄家夫人的同意,陶澍也坦然接受。几十年间世事变幻,陶澍已贵为朝中大员,当年的婢女也诰封一品夫人。而嫁到富户的黄小姐却因夫家武断乡曲陷入官司纠纷,家道逐渐败落,终至家破人亡的处境。

高阳有一本小说《印心石》,即是改编自这则笔记。故事以戏台上碧莲姊的一出“双官诰”开场:“三十年前的往事,风起云涌地奔赴心头。”作者用极美、极洗练的文字,讲述了世间男女悲欢离合间的动人遭遇。

“得似清雪印心珠,相系灵犀总不如”。当日神光雪地断臂,请求禅宗六祖达摩传授真法。达摩感其赤诚,将衣钵亲传神光,并为其取名“慧可”。神光当年屹立之处,后人名为“立雪亭”。后来乾隆皇帝来到少林寺故地,有感而发,挥毫写下“雪印心珠”四字,至今仍高悬于立雪亭门楣之上。

讲了这许多故事,连带得自己竟也有些许恍惚。归根结底,人世间的心心念念,与觉者间的心意相通,究竟哪一个更令人沉醉、哪一个又更令人感佩呢?



责任编辑:云天月 来源:看中国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