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以弘扬道义、承继传统文化命脉为己任,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大的贡献与影响。孔子一生谈做人的道理,注重从当下的事做起,从解决现实的人生问题做起,其它的事,自然就会豁然贯通。以下为《论语》和《孔子家语》中记载的几个故事:
唐·吴道子《孔子行教像》(网络图片)
一、圣人的心怀
一次,孔子北游农山,随从的弟子有子路、子贡、颜回。来到山顶,孔子极目远眺,感叹道:“登高而望远,你们几个何不在此说说各自的志向呢,没有不可以说的。我将从中选择。”子路于是走上前说:“我希望用白羽把箭装饰起来,用赤羽装饰灿烂的旗帜。在鸣钟击鼓的进军号中,我率军英勇驱敌,一鼓作气夺回千里失地。而子贡与颜回可帮我出谋划策。”孔子听了说:“勇哉!”
子贡也走上前来说:“我想到如果有一天,见齐国与楚国合战于苍莽原野,两军对垒,实力相当。正当旌旗相望,千钧一发之际,我身着白袍白冠,在两国之间讲述战争导致的利害关系,不费一兵一卒,顿解两国纷争。而子路与颜回可为我临阵助势。”孔子听了说:“辩哉!”
颜回静默无语。孔子便对他说:“颜回,你难道没有理想可说吗?”颜回回答说:“文、武两方面的事,他们已经说了,我还要说什么呢?”孔子说:“虽然这样,但各人谈各人的志向,你还是谈谈吧。”颜回于是说:“我希望能得遇明王圣主而辅之,以礼乐教化百姓。使君主在上,可道应天下;使臣子们在下,能德化群生;百姓讲信修睦,人民安居乐业;兵器铸为农具,城池复为良田;怀恩近邻,柔接远方;周边各国,无不感召德义,寝兵释战;天下从此,无斗战之患。如果能有这么一天,也就不需要子路与子贡去解救苦难了。”孔子听了说:“美哉!德也。”
子路说:“夫子您选择哪一个呢?”孔子说:“不损害财力,不危害百姓,又没有浮夸的话,那么我要推选颜回了。”
坚持道济天下,使百姓生活和平而安宁,这也正是圣人孔子的志向。
二、宥座之器
孔子来到周的太庙参观,看到太庙里有一个叫“欹器”的东西,就向守庙的人询问:“这是什么器皿?”守庙的人回答:“这是放在座位的右边,用来时刻提醒自己的器具。”孔子说:“我曾听说这种器皿有种特性,空了它便倾斜,适中时它就端正,满了就会倾覆。是这样吗?”守庙的人说:“是的。”孔子让弟子们去拿水来一试,确实如此。
孔子感叹道:“事物哪有满而不覆的道理呢?”子路说:“夫子的意思是说,人们常常象这个欹器装满了水的时候一样,总认为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是最正确的,所以就一意孤行,结果却因此而导致失败,是这样吧?那么敢问夫子,要保持满而不覆的状态,有什么办法吗?”孔子说:“要解决这种自大自满的问题,需要自己知道节制自己,让自己的心里永远留下应有的空间。”子路又问:“要想让自己的心里永远留下应有的空间,用什么办法做到呢?”
孔子回答说:“道德品行很高尚的人,要保持谦恭;土地广大富饶的人, 要保持节俭;位高权重的人,要保持谦卑待人;人口众多、兵力强大的人,要保持警惕谨慎;聪明智慧、见多识广的人,都需要一直提醒自己还很浅薄,不要自以为是,用来守住自己的本性。这就是节制自己,让自己的心里永远留下应有的空间的办法。诗曰‘汤降不迟,圣敬日跻’,是说成汤至诚敬事上帝,礼贤下士,因此圣敬之德日益增进啊。”古人常以宥座之器自勉,好学、有度、谦恭。人们需要守住的是什么?是谦逊的品德,是人的本心本性。如何守住?拥有一份博大、谦虚的心胸,正如天能覆盖万物,大地能承载万物一样,持满而不溢。
三、义以为上
孔子见到梁国国君。梁君问孔子说:“我想要永远拥有国君的地位和权力,我想要得到各个诸侯国的土地和财宝,我想要使百姓永远相信我,我想要使土地竭尽它的能力,我想要让太阳月亮根据我的意愿出入,我想让圣人自愿地前来,我想使官府能够善于治理百姓,怎么才能达到目的呢?”
孔子回答说:“大国的国君,小国的国君,向我提出的问题已经很多了,从来没有象您这样询问治国手段的,不过,也不是没有办法做到。我听说过,如果两个国家的国君能够相互尊重和礼敬,就能永远拥有国家;国君能够以仁政惠泽百姓,官员能够以真诚而符合道义之心来为国为民做事,就能使各个诸侯国心服;不杀害无辜之人,不放过有罪之人,就能得到百姓的信任;使有志之士得益,对有成就的官员给以奖赏,就能使土地竭尽其力;敬奉上天,敬畏神明,太阳月亮就会自然而然地运行;好好处理好刑罚问题,圣人就会自然到来;崇尚贤德的人,使有能力的人在有道之人的管理下各尽所能,官府就能管理好百姓。”
孔子倡导凡事要以道义原则衡量是非取舍,切莫执着名利。在生活中遇到合于道义、应该做的事,就要勇敢地去做。孔子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意思是君子对于天下之事,无所谓行,无所谓不行,一切行事只求合于义。
唐·吴道子《孔子行教像》拓片(网络图片)
四、何处不可行教化
虞舜时,历山的农夫侵占别人田地的边界,舜到历山脚下去耕种,过了一年,此类事情就再也没有发生。黄河边上的渔夫互相争夺水中的高地,舜到那里去打渔,过了一年,那里的渔夫都知道了尊让年长的人。东夷一带制陶器的人往往制造出一些粗劣的制品,舜到那里去制陶,过了一年,那里所制作的陶器都很坚实、讲求质量了。
孔子赞叹道:“耕田、打渔、制陶,都是舜所管的事,但是,舜到那里去做同样的事,是用来救助这些事情的。舜是诚信仁德之人,于是亲自前往耕种而自愿生活在艰苦的地方,因而百姓都愿意跟从。所以说,这就是圣人道德的教化呀!”
西周时,虞、芮两国国君为了田野的界限发生了争执,他们一起到周文王那里去评理。两国国君来到周国,看到的是“入其境,则耕者让畔,行者让路”;“入其邑,男女异路,斑白不提挈”;“入其朝,士让为大夫,大夫让为卿”,一派君子之风。两相对比,内心羞愧,两国君互相说道:“像我等小人,有何面目上君子之堂,让人家给评理呢?”还没有见到文王本人,他们就都主动把所争之地让给对方,结果双方都推让不受,这块土地便被闲置起来,后人称之为“闲田”或“闲原”。邻近的诸侯闻知此事,都以文王为典范,并纷纷前来归附。
孔子赞叹道:“文王之道非常伟大,没有任何有意的举动而使人发生了变化,没有有意做任何事情就接近了成功,这是因为文王能够一丝不苟、严于律己、恭敬待人,然而,虞国和芮国便因此而得到了平定。所以《书》曰‘惟文王之敬忌’,是说惟有文王能够谨慎真诚地修养节制自己,这就是圣人德行的感化呀!”
五、诤谏之益
孔子有一次教诲弟子们说:“良药苦口而利于病,忠言逆耳而利于行。商汤、周武王因为有忠诚又敢于劝谏的臣子,使得国家更加昌盛;夏桀、商纣不能听受善言,又有盲目恭顺的臣下,便加速了它的灭亡。如果说,君主没有正直善谏的忠臣,父亲没有至诚规劝的儿子,哥哥没有劝谏的弟弟,个人没有敢于规过的朋友,而能够一生不犯错误,是从来没有的。所以说:君主有过失时,臣下能够补救;父亲有过失时,儿子能够补救;哥哥有了过失,弟弟可以补救;而自己有了错误,朋友便能帮助我们及时纠正。这样,国家便不会有危亡之兆,家庭也不会有悖乱之现象,父子兄弟间不会失去礼节,能够保持着伦常之道,而朋友之间的友谊,也得以永恒地保持了。”
改正错误
古语云:“人孰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人一生中,谁能不犯错?有些错,自己能发现,并加以改正;但有些错,自己却难以发觉。蘧伯玉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曾参每日多次反省自身,谨言慎行,仍会发现自己的错误。君子是修身的楷模,时时内观自省,这种源自内心的清澈豁达,是一种宽恕仁厚的品格。而身边能有以诚相待,肯直言相劝的朋友,确是人的莫大福气。然而,良药苦口,忠言逆耳,当人们听到真诚的规劝时,是否能真正接受并改正?规谏者能够使其防患于未然,免致他做出无法弥补的错事而有所遗憾,这正是规谏的益处,使人知道自行节制,不做违背道义之事。君子力行圣贤教诲,博学之,审问之,明辨之,慎思之,笃行之,修身自律,从善如流,使自己的品德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直至止于至善。
六、里仁为美
孔子说:“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在中国古代是指人居住的地方,在这引申为动词,当居、处讲;“仁”,仁义的仁;“知”通“智”,智慧。这句话的意思是:人要处在仁义的境况中才是最美好的。如果人不去使自己择仁而处,又怎么能谈得上是有智慧呢?孔子说“知者利仁”,是说一个有智慧的人都会知道去追求仁,使自己处在仁的境况中,那才是人所要去选择的目的。
孔子一生志于仁,为的就是让天下所有的人都能处在最美好的仁德中。他提出“仁者爱人”,泛爱众。讲求仁、克己、公正、无私,是圣人、君子应必备的德性修养。行仁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敬”。而“敬”是以敬天地为前提的,认为人们的精神活动与天地万物息息相关,如果大自然有了异常的变化,那么人就应该及时反省改过,因为人如果违背了天理,即便是祈祷也不会得福。而作为一个君子应该懂得顺从天理。孔子认为一个有志于道的人要时常亲近圣人、仁人、贤人和有道的人,可以从他们那里得到圣贤的教诲。
一次,孔子对曾参说:“子夏的学识会提高得很快,因为他喜欢与比他贤德的人在一起。所以说,跟善人一起,就象到了长满香花草的房子里,时间久了之后,被其感染与同化。因此,君子必然谨慎地选择与自己在一起的人啊!”
《弟子规》中也说道:“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近,百事坏”。同样也是告诉人们,亲近仁德之人,亲近良师益友,可以提升自己的道德学识。
居住环境得注重道德
重视居住的环境,重视淳厚的社会风气,是儒家一贯注重的问题。人人都相互关爱帮助,能够为他人着想,又很谦虚,很恭敬;人人都不去伤害别人,不损人利己,还有谁会认为这种存在境况不为美呢?
古代圣贤教化,无不教人向善,唤醒人的道德良知,使人循天道,讲道义,彼此关爱,谦恭礼让,社会呈现一片祥和气象。然而,当今中共却破坏传统文化和道德,以“假、恶、斗”的党文化替代传统文化,宣扬“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破坏人与人、人与天地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颠覆人们心中的良知理念,使社会秩序紊乱,道德沦丧,环境污染……是一切社会败象的根源。特别是对信仰“真、善、忍”的法轮功民众的迫害,更是天理不容,必遭天谴。只有回归道德和良知,才能与天地自然和谐共处,生命才能生生不息,永恒美好。
责任编辑:鸣建 来源:新生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