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2015年09月17日讯】据《澎湃新闻》报道,9月15日,英文版的《科学通报》发表了一篇关于动物磁感应受体蛋白方面的论文,论文的通讯作者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学术带头人(PI)张生家。
论文刊出,即在同行学术圈内引发争论。质疑方认为,张生家与谢灿课题组存在事实上的合作关系,张生家论文中提及的磁蛋白基因正是由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谢灿实验室发现的,而谢灿等人的相关研究论文已投递《自然材料》(NatureMaterials),并正在审稿过程中,因此张生家“提前”发表的论文有“抢发”他人成果的嫌疑。
据了解,涉事校方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早在8月下旬已就此事进行了沟通和干预,但未能影响到该论文的投递刊发。同时,两校已经联名致信《科学通报》要求撤稿。《科学通报》编辑部在回应《中国科学报》时则表示:是否撤稿,暂无处理方案。
“合作”始末
据了解,2009年,谢灿从美国回国,磁感应课题是他在2009年加入北大之后启动的课题,由其独立设计展开。2012年,谢灿课题组首次成功筛选鉴定了动物对磁场感应的受体基因(简称磁受体,并命名为MagR),其后经过两年多的结构生物学、生物物理学方面的研究,最终确定MagR介导动物对磁场的感知有可能构成动物迁徙和生物导航的基础。
2014年12月8日,谢灿研究组将论文提交给《自然》杂志(Nature),因为该研究成果重大、新颖,论文很快被送审。
论文提交后,谢灿在自己的一次讲课中,提到了自己实验室在做磁蛋白方面的研究。因为这次讲课的缘故,张生家后来经人引见拜访了谢灿的实验室,并提出与其进行磁蛋白方向合作研究的要求。
谢灿告诉记者,一开始他误以为张生家是清华某教授实验室的助手,所以将自己实验数据和相关资料都透露给了他。“跟我合作的人很多,这个基因我给过6个课题组。科学圈子是比较开放的,我不会对合作者藏着掖着。”谢灿说。
谢灿认为,此后,正是在自己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张生家在神经细胞学层面开始了进一步的研究。然而在8月份的多次沟通中,张生家突然提出要在他论文发表之前提前发表自己论文的要求。
谢灿表示,此前双方之间已经有“君子协定”,“有邮件、微信往来为证”。协议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张生家不能抢先发表文章,必须等谢灿的磁感应受体文章发表后才能发表,即使发表了,也需要注明谢灿实验室的工作;二是谢灿须作为论文的合作者。
该协议得到了张生家的同意。在回复谢灿的微信中,张生家说:“以上两点我从开始就已经同意,请你不要有顾虑。”
张生家的要求让谢灿不能理解,最终其“抢先”发表论文的行为则让谢灿无法接受。
事与愿违
有合作,难免产生误解甚至矛盾。事与愿违,在9月15日刊发的论文作者名单中,并没有出现北京大学研究人员的姓名,论文只是在致谢中提及“蛋白基因来自谢灿实验室”。
今年8月22日,在张生家与谢灿关于是否能提前发论文争执不下时,北大、清华两大高校的高层介入此事。
在谢灿向北大、清华提交的“关于清华大学张生家在与北京大学谢灿关于动物磁感应受体蛋白项目的合作中违背学术道德行为的情况说明”中,附上了他与张生家的邮件及微信往来,谢灿希望“北大和清华能启动学术道德调查和相关程序阻止张生家私自投稿的行为”。
收到信件后,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在邮件中回应称:“清华会严格按照学术道德规范要求清华的老师对待合作”。
然而,上述种种举动并未影响到张生家论文的投递和刊发。
“科学本来就应该是开放的。这次事件发生后,无论是对于科学家还是科学,我觉得这都造成了一个幻想的破灭。”谢灿说。
不过,张生家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由于双方研究内容完全不一样,因此不属于抢发。“说抢发成果绝对不可能,所有的数据都在我手上,他发他的,我发我的,不存在抢发。”
“我们之间是有一个口头协议,根本没有纸质版的协议”。张生家承认他和谢灿之间的确曾有过合作协议,“但北大方面后来试图与另一名清华大学教授分享研究成果”,张生家认为这样的做法实际上等于取消了他们之间此前的口头承诺。
2008年起,张生家夫妇二人师从世界著名电生理学家莫瑟尔(Moser)夫妇从事体内电生理方面的博士后工作,2014年,Moser夫妇和伦敦大学学院教授约翰·奥基夫(OKeefe),因发现了大脑中的“GPS”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
记者了解到,张生家主要从事神经细胞学层面的研究,而谢灿主要是蛋白层面的研究。“张生家的研究更‘下游’一些。”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罗述金如是评价。
诺奖级别?
谢灿告诉记者,在与张生家沟通中,对方多次提到关于磁感应的研究是“诺奖级”的。
“磁感应确实是自然科学中尚未被摘取的一颗明珠。”不过,谢灿对此持不同的意见。
那么,关于“动物磁感应受体蛋白”究竟是一项怎样的研究?它会是一项有望问鼎诺奖的研究领域吗?
“人类在白天是靠眼睛来辨别方向,但在夜晚无光条件下,我们就没有办法测定方向了。”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李毅向《中国科学报》记者解释说,动物之所以能够在天黑的时候不迷失方向,靠的就是地磁(南极、北极)来定位方向,而它们的身体中是有一个蛋白专门起到定位功能的,这就是动物磁感应受体蛋白。
李毅指出,该研究之所以无法在网上查到,是因为之前根本没有发表和报道过。“谢灿回国之后一直在从事这个研究,如果能够成功,将是一个重大发现,甚至有可能是一个诺奖级别的研究成果。”
“关于动物是如何定位的,在全世界的生命科学研究领域都是一个空白。”据李毅透露,是谢灿第一次找到了这个基因。
对于科研合作中的权责问题,李毅认为,如果双方之前确实签署过协议,这确实是张生家的问题。“尽管没有法律方面的明确规定,但这样的做法无疑是有悖科学道德的。”
一般说来,科学家一旦确立科研合作关系,在没有征得对方同意的情况下,是不能单独发表合作的研究成果的。“如果是一个很重大发现,后发表成果的人,很可能会因为前者的越轨行为功亏一篑。”李毅说。
记者致电《科学通报》编辑部想了解此事的进展,该编辑部不愿具名的人士表示,该事情较为复杂,暂时还没有处理方案,是否会撤稿也暂无定论。
不过,记者了解到,目前北大、清华已经联名致信《科学通报》要求撤稿,以达到维护学术道德和学术伦理的目的。
责任编辑:简明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