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孩子无限的想象空间(组图)

发表:2014-11-27 15:36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忘了哪一天,我们不无忧无虑地发现:孩子的想象力正在慢慢流失。

面对问题,孩子逐渐学会了寻找标准化的答案——一种非常“正确”的、同时也无比单一的回答。而这一趋势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而愈加明显。是孩子的学习能力提升了,还是孩子的思维已被束缚?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当一个孩子考试每科拿100分,却丧失了想象的能力,难道这就是我们所期望的孩子的成功吗?

保护孩子的想象力,是当前社会责任,也是我们父母的责任。

分析

是谁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

也许有时候看起来,孩子的想象力有些可笑和不切实际,但是作为成人的我们是否想过,瓦特不是有了“为什么蒸汽能把壶盖顶起来”的思考,才有了后来蒸汽时代的到来;莱特兄弟正是有点了“人能否长上翅膀,像鸟一样在天空中飞翔”的异想,才有了人类邀游天空的现实。。。。。。

标准答案:磨掉孩子想象力的锉刀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在某个学校的考试中,有这么一个问题:“雪化了是什么?”这个问题对于稍有点常识的人来说,似乎很简单,但是老师在后来的阅卷中发现,有一个孩子别出心裁地给了别外一个答案:“雪化了是春天。”

然而,这个别出心裁的答案被打上了一个鲜红的“叉”号,至于原因,是跟标准答案不符。好一跟标准答案不符!他如同一把坚硬的锉刀,名正言顺地磨掉了孩子们的想象力。但判卷的老师也是言之凿凿:“虽然这个学生的答案非常有想象力,也很有诗意,但他的答案与标准答案不符,不管他的想象力何等丰富,我们也只能给他判错。毕竟分数是检验我们教学质量的标准,在这个大前提下,我也曾经尝试过保护孩子的想象力,可是结果却不是很理想,因为阅卷的时候标准答案只有一个,谁也无法改变它。”

我们或许可以理解这位老师的苦衷。我们这些成年人,谁不曾有过充满想象力的童年呢?最后不还是被一次次的考试给磨平了?

定性思维:孩子想象力的杀手

其实社会上已经有许多有识之士开始着手保护孩子的想象力了,例如很多校外教育机构都开设了创意绘画班。然而,很多家长看到孩子的画却无比的生气:这画的是什么?怎么一点都不像?这是怎么教的?尽管老师再三解释,这是要给孩子一个想象的创作空间。然而很多家长还是不理解,在他们的认识中,孩子画得好坏的标准只有一个:像与不像。

过于讲求实用,过于强调非此即彼,就这样,孩子们的思维也格式化了。他们开始学会顺应成人的模式支思考部题、解决问题,以此来收获赞许和许许多多的功利。这自然也算一种成熟,然而代价却是想象的翅膀被折断了。

策略

开启孩子想象大门的10把钥匙

1.列举法

不仅要求孩列举出物品的用途和功能,还要引导他列举出和物品原有属性无关的其它用途和功能。

示列:用毛巾给孩子洗脸时,妈妈问:“毛巾可以用来洗脸,还可以用来做什么?”孩子答:“用来洗澡、擦脚丫。”“还有呢?”“当抺布擦桌子,当围巾围脖子,当枕巾睡觉,当绳子拉一,当玩具扔,当棉被给布娃娃盖。“孩子的生活经验越丰富,他的想象范围越广阔,越能体现思维的新颖和灵活性。

2.违反常规法

妈妈反其道而行之,提出反常规的问题让孩子回答,让他张开想象的翅膀,开动思考的机器。

示例:妈妈说,如果天空下的不是雪,而白糖,会怎么样?孩子肯定会说,太好了,多美的事啊。妈妈又说,如果这个世界没有白天只有黑夜(或没有黑夜只有白天)会怎么样?如果汽车像鸟儿在天上飞会怎么样?如果车轮子是方的会怎么样。“如果”后面的“怎么样”就交给孩子的想象力去天马行空地驰骋啦。

3.物品替代法

在从事一项活动中,当一种东西缺少时,思考有没有别的东西来替代它。找到的替代物越多,越能表明孩子思维的流畅性。

示例:和孩子玩假装游戏——当护士,在准备“演出”道具时,妈妈突然故意说:“哎呀,没有针筒怎么办?”孩子自然会去找用来当针筒的东西,如筷子,圆柱笔。又比如,妈妈假装要炒菜,对孩子说,如果锅铲坏了,用什么炒?让孩子为你想出替代的工具。不管孩子找来什么,只要他能想得到,能配合你的提问和工作,都要加以肯定、鼓励和表杨。

4.故意为难法

妈妈提出一个假设问题,要孩子想办法,等他想出来后,妈妈继续顺着这个答案提出下一个“怎么办”,故意为难孩子,直到提不出问题为止。

示例:妈妈:“如果你回家时,爸爸妈妈都不在,家里没人,你进不了门。你会有什么办法?”孩子答:“打电话给爸爸妈妈,叫你们回来开门。”“万一我们回不来呢?”“我到邻居阿姨家等你们回来。”“邻居家了锁门了呢?”“我在外面继续玩。”“你要是不想玩呢?”“我就在门口等。”“你等行很烦呢?”“我就坐门口睡着了!”不知不觉中,把孩子引入思考的境地,挖掘想象的潜能,养成爱思考、善于解决问题的好习惯。

5.故事接龙法

和孩子编故事。妈妈说一两句,孩子接一两句,妈妈再接下去,如此循环。不管故事编得如何,编到哪儿,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能接上,逻辑上说得过去就行。孩子接得越快,说明思维越敏捷。

示例:妈妈说:“有只小鸡出去玩,遇上一只小狗。”孩子接:“小狗嘴里叼着骨头。”妈妈接:“小鸡很想吃骨头,眼巴巴的望着小狗。”孩子接:“小狗想分骨头给小鸡吃。”妈妈接:“可是,小狗想起妈妈的话,骨头要给生病的狗爸爸吃……”开始的时候接一句就行,不要太长。太长了,孩子把握不住故事的情节,反而增加了续接的难度,因为孩子本身要把精力放在续接下一个情节上。

6.形象比喻法

通过观察某种事物,联想到类似这种事物形态的另一种事物。妈妈可以根据事物的多个角度来引导孩子去比喻和联想。

示例:妈妈把书立起来:书的样子像什么?孩子答:“像扇门,像窗子。”妈妈把书放平问:“现在又像什么?孩子答:“像豆腐,像大积木,像一栋楼,像一块平地。”妈妈把书打开坚放再问,孩子答:“像扇子,像商场的旋转门。”妈妈把书摊开平放,孩子答:“像张开的两片叶子。”从不同视角来比喻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孩子一时答不上,可以不断鼓励和启发他,甚至报出你想象出来东西:“你再看看,是不是像是……”

7.加减改换法

妈妈可通过增加(减去)或改换事物的一部分来引导孩子思考,开启他的想象思维。

示例:妈妈:“如果一张只能睡两个人的床要睡十个人,会怎么样?”孩子答:“会很挤,很热,抢被子,打架。”妈妈:“如果房子没有一扇窗户会怎么样?”孩子答:“会很热,很黑,看不到风景。”妈妈:“如果狗长着鸡头会怎么样?人长尾巴会怎么样?”孩了听一一定会发笑,很乐意配合你去思考、想象。妈妈问题越有趣,孩子就越愿意去思考和想象,这对孩子来说,是个快乐的游戏,而不是枯燥的事情。

8.想象游戏法

家长在与孩子沟通时,要注意少用限制式提问,多用开放式提问,不要提出只有一种答案的问题,要提出答案丰富的问题让孩子去寻找。还可以让孩子自己去设计、主持游戏,在设计的过程孩子接触到许多未知的领域,对他的知识是个补充。

示例:父母可以多和孩子一起做想象游戏,如所有关于鱼的活题,鱼会游泳、鱼有各种颜色、鱼的品种等等。可以模仿家庭生活,让孩子和其它小朋友一起“过家家”;还可以模仿社会活动“看医生”、“当警察、”“扮老师”、“打电话”等。游戏是发展孩子想象力最好的活动之一。妈妈应给孩子提供各种各样的游戏材料,如小纸片、种子、泥土、小剪刀、积木、水沙、颜料、空纸盒等,让他们开动脑筋动手去做,千万不要害怕孩子弄脏衣服而约束他们。

9.积累法

要孩子扩大语言文字的积累。想象以形象为主,但离不开语言材料,特别是需要用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将想象的内容表述出来时,语言材料起着得重要作用。因此,要让孩子扩大语言文字的积累。

示例:比如,让孩子备一个摘抄本,把阅读中遇到的名句、名段摘抄下来,平时可拿来翻阅。此外,在让孩子独立思考的同时,为他们提供亲力亲为的机会就显得弥足珍贵,让他们勤看勤听勤动手勤动脚也很重要,比如鼓励他们多看看课外书、多接处大自然、拆装小物品、搞点小实验等等,都可以增加表象的积累,有利于增添想象的乐趣。

10.涂鸦法

鼓励孩子从小学画画,利用画画发展孩子想象力,是一种极好的手段。除了让孩子模仿现实,或表达幻想,自己画画以外,还可以让他补画,与大人结合画画。

示例:家长可以给孩子画好一个几何图形,让他根据想象进行添画,如孩子再添画几个三角形就形成了松树,加一横就成了跷跷板。如画一个人头,让孩子添上眼睛和嘴;画一个长方形,让孩子添笔,画成黑板、窗户等;画一根树干,让孩子添枝加叶,或者添上只鸟。此外,鼓励孩子根据自已的意愿画画也可以发挥他的相象力。这些都可以使孩子的思路开阔,丰富想象。

策略

5个生活小细节激发孩子想象力

细节1.续接故事

给儿童讲故事,但不必完全讲完,试着让一些故事中的人物和结局留给孩子去想象思考。这样讲故事不但能提高孩子的接受力,培养他们的想象力,而且还能使孩子感觉到自己也具备讲故事的本领。

细节2.不妨反问

如果孩子问“天上有什么?”等等之类的问题可用反问的方式把问题推出去,如“你说呢”或“你可以想象一下再画出来”。这样家长即可以把自己解脱出来,又能给孩子以探索、想象的机会。家长还可以向孩子把提供一些特定的情况与环境,启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力,比如问孩子:“现在外面发生了地震,地面是什么样子?不结实的房屋会如何?人畜应当如何应对自然灾害呀?”等等。

细节3.补全图画

让儿童补上不完整的图画或让孩子画意愿画。补画是让儿童想象未完成的部分,意愿画是让孩子想画什么就画什么,并进行引导,使意愿画成为实画。

细节4.自我想象

放一段现代流行歌曲或者易听懂的乐曲,家长不做讲解,让孩子随着音乐起舞或讲述故事。

细节5.当个听众

让孩子有提出问题的能力、表达自己想法的能力。老师、家长都要给孩子一点点耐心,因为孩子也需要听众。我们不能按我们的思维方式决定孩子在想什么。有一个有意思的故事是:“一个女孩回家晚了,她爸爸问她为什么回来晚。她说:“安妮的娃娃摔坏了,”爸爸说:“你帮她修理了?”女孩说:“不,爸爸,我不会修,我帮她哭呢。”



来源:网文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