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考人数骤减 人才储备告急(图)

——贫富考生双重流失 教育改革迫在眉睫

作者:岳超 发表:2012-06-17 20:41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6个留言 打印 特大


考场外的家长

【看中国记者岳超综合报导】中国的高考在6月7日拉开帷幕。根据教育部6月5日公布的消息,今年高考考生的规模持续下滑,而全国录取的规模却持续上升。和四年前相比,考生数量从2008年的1050万人减少到今年的915万,4年减少了150万;而高考录取率却从2008年的57%一跃升到今年的75%。如果和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时的录取率相比,今年的录取率更是从5%跃升到了75%。如果保持这个增长速度,中国高考的录取规模将在2018年达到100%,国内许多媒体评论分析认为,中国高校的录取规模,在最近5年已进入了“大跃进”时代。

中国考生的规模持续下降,而录取规模快速上升,意味着高考早已不是精英化教育,而是进入面向大众的普及式教育模式,因为75%的录取率,表示4个人参加考试,可能只有1个人落榜;这样一来,高考比拼的就不是成功率;考不上的才是更加稀奇。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虽然有这么高的录取率,家长和考生却依然淡定不下来,高考依然是时下最火热的话题,考生依然是最受关注、压力最大的一个群体。今年高考临考前,媒体相继报道许多地区出现了“吊瓶班”、“赤膊班”的考生,堪比当年“头悬梁,锥刺股”的苏秦和张仪。今年高考出现的新闻也是悲多于喜,湖南长沙有一位母亲送女儿高考,途中不幸被轿车撞倒,血泊中仍催促女儿不要耽误考试;上海一位母亲因儿子迟到2分钟给守卫3次下跪,但最终仍不得而入;更有新疆乌鲁木齐一位女生因高考没考好而跳楼轻生。

一方面伴随着考生数量下降,许多中国高校面临着生死存亡的挑战,另一方面考生面临的压力,没有因为高等院校录取率的提高而降低,反而仍有越来越多的考生挤不上这根“用高考来改变命运”的独木桥。中国教育体制目前的发展状况,即让人困惑,又让人担忧。

1)计划生育政策和户籍制度是高考生源锐减的主因

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在6月13日发表“高考人数持续下降引发高校生源危机”一文,他在文中指出,高考考生数量下滑如此厉害,最根本原因就是中国的计划生育制度导致大学适龄人口快速减少。根据人口普查资料,中国2019年大学年龄(18-22岁)人口将只是2009年的53%,人口大省山东省,2013年的大学适龄人口只有2008年的一半左右。

中国政府执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从1978年执行至今,目前带来的社会问题已经逐渐显现,其中最明显的就是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速,最终导致中国人口出现阶段性失衡;从2008年以来高考生源逐年下降,就是人口失衡导致的结果。多家教育机构今年发布的报告也表示,受学龄人口减少等因素的影响,全国高考生源下降的态势将延续至2017年到2020年前后。

另一方面,中国的户籍制度把考生从出生开始就按地域和城乡分成三六九等,极大地挫伤了考生的积极性。据报道,2011年,北大在河南、山东、湖北等地,每万名考生中录取不到一个人,但在北京却高达32.6人。复旦大学2011年在6.1万考生的上海录取340人,在85.5万考生的河南录取50人。不同地域的考生没有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致使许多弱势区域的考生觉得高考无望而放弃高考。

此外,日益高昂的高校学费和生活费,也使得诸多家境贫寒的考生望而却步,这也是考生逐年流失的重要原因。

2)录取规模提高难掩院校之间差距扩大

教育部公布的75%录取率中,三本、高职、高专都被纳入到“高等院校”的范畴,但问题是社会各方面并不把这些院校当做正规的大学来看,学生不屑于上,家长不肯让子女上,高等院校也不愿意在统计升学率时把附属的高职、高专计入其中。大家只认可二本以上的大学,甚至近两年以来只认可一本以上的重点大学。此外,中国的三本、高职高专类大学的教育质量太差,单说每年这些学校的录取分数线就会把家长和学生吓倒、吓退。据中国教育在线《2012年高招调查报告》显示,即使专科分数线一降再降,还是出现了大面积高职计划未完成的情况。以山东为例,专科二批分数线从2002 年的350分(满分750)逐渐下滑至2011年的180分,但其专科招生计划仍无法完成。这样的低分即使录取,学生也不敢上;即使学生愿意上,家长也不敢让上——这样低分数的学生根本就不具备起码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素质。

据新浪网公布的一个统计数据表明:据测算,一名高中生3年大概需用9905个小时学习,应付上百本书。虽然录取率已达75%,但考生能考上211工程大学的比例仅为5.48%,而考上获取更多国家资源支持的985工程高校的比例甚至不到2%。由此可见,考上大学虽然比以往容易多了,但是要想上个好学校却非常之难,这也是915万考生背上压力山大的根源。

3)对国内教育制度的失望,促使贫富考生双重流失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不把高考当做升学的唯一通道,尤其是家境富裕的学生。以往“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情形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以上海为例,在以外语教学见长的上外附中,学校今年219名即将毕业的学生中,有80多名学生已经获得国外高校的录取通知书,80多人被保送,只剩下不到40人 要继续参加高考。另一所名校复旦附中的情况也非常类似。该校本届毕业生400人,高考前确定出国的有103人,占26%,另有162人被保送,各高校预录取135人。

对此复旦大学招生办主任丁光宏坦承,国外大学“掐尖”成功,也就意味着国内高校优秀生源的隐性流失,这也折射出中国整个教育体系的危机。

有条件的学生如此,家境贫穷的学生也一样。“考过高富帅 战胜官二代”,这是一条在微博上被疯狂转发的标语,看似自勉自励的背后,却潜藏着对社会不公平现象的不满。多数中国人都知道,中国目前的现状已然变成了“万般皆下品,唯有权与钱”;“寒门出贵子”越来越成为众多望子成龙的父母心中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然而对于无权无钱的普通人来讲,高考就是一条可以改变命运的途径,而在这个充满潜规则的时代,高考几乎是最后的公平底线。可历年来频频曝出的高考丑闻,屡屡上演的冒名上大学事件,颇受公众质疑的大学自招规则,都漂浮着重重的权钱魅影。

此外,招生规模的持续上涨,带来必然是学生毕业后找工作日益艰难。6月11号央视播出的《非你莫属》中,一个就读了22年书的北京籍博士后,最终选择了优美公司,然而起薪才8000人民币。中国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由此可见一斑。有专家指出,现在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巨大;许多家长和考生认为:如果上了大学也找不到好工作,那为什么要读大学呢?因此就直接放弃参加高考了。

4)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目前的计划生育、户籍等社会制度对社会产生的负面影响,是高考考生规模急剧下降的主因,而这一点是无法通过扩大高等院校的录取规模来弥补的。而国内有条件的考生选择出国留学,没条件的考生选择弃学从工,表面上看来,是中国民众对目前教育体制的不认可---中国目前的大学乃至中小学教育,多是灌输教育,学生缺乏质疑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从实质上看,是由于中国当前社会教育公平和公民权利的缺失,导致考生和家长对当前社会环境失望和缺乏信心。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个国家如果缺失了自身的人才储备,未来必定失去发展的空间。日本在90年代高校面临高考生源快速下滑时,最终引发了经济大衰退;中国如果要避免重蹈覆辙,对当今教育制度和社会制度的改革,以及重建社会公平及人权机制,已是迫在眉睫。



来源:看中国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