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中国《人民日报》发表题为《朝鲜的未来,在关爱中成长》的专文,盛赞朝鲜人民“美满幸福的生活”。文章署名“人民日报社代表团”。
据该文介绍:近期,由《人民日报》(中国最大党报)女记者组成的代表团,到朝鲜与《劳动新闻》(朝鲜最大党报)女记者们“交流”,并在平壤参访五天,“所到之处,近一二十年朝鲜在各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尽收眼底。”
该文集中笔墨于朝鲜妇女、儿童。在参观了显然是朝鲜最大规模、每年计有2万多名婴儿诞生的平壤产院后,作者总结到:“朝鲜实行免费医疗,而孕妇一旦入院,连餐饮也由医院免费提供……”
该文引发中国网友热议,有网友纳闷:既然朝鲜医院的生产条件那么好,中国官员、富豪、包括各级党报主编的太太、二奶、小三们,为何挤到香港去产子?何不涌到朝鲜去?顺便给孩子捞个朝鲜籍,迎接中国官二代、红二代、富二代的“美好未来”。也有网友质问:朝鲜这么美好,中共官员们,何须把家属、子女、财产转移到你们恨得咬牙的“敌对势力”--美国,何不转移到天堂般的、而且又是“最亲密战友”的朝鲜?
在参观了面积达1.3万平方米、拥有800多名幼儿的苍光幼儿园后,该文解说:“孩子们每天在这里吃5顿饭,有专业营养师负责调配营养。”
而国际援助机构的记录显示,朝鲜连年饥荒,200多万人饿死;粮食依靠外援,并实行配给制,每人每日粮食配给不足250克;三分之一儿童陷于饥饿,婴儿死亡率不断增加,人口中的儿童比例加速减少。
另一个事实则是,中国长期包养朝鲜,不仅提供该国煤炭、电力等能源用量的70%,而且大量供以粮食救济。当2005年,中国宣布成为第三大对外粮食援助国时,人们赫然发现,中国对外粮食援助的90%,输往朝鲜。而近些年,每次中共领导人往访朝鲜,都以“中朝友好”为名,大撒银子,少则扔下6亿美元,多则抛下20亿美元。
中国网友好奇:中国孩子三顿饭,朝鲜孩子五顿饭,吃三顿饭的国家却把大批粮食无偿援助给吃五顿饭的国家,这是一种什么精神?另有网友嘲弄道:即使你们把朝鲜儿童当饭桶,也不应该把中国民众当饭桶呀!那让他们支援我们点,要求不高:让(中国)偏远农村的孩子一天能吃三顿饭就行。也有网友提醒:该女记者访问团意在提醒各国‘无需对朝鲜进行经济援助’,这么明确的主题立意大家怎么都看不懂呢?
这个“人民日报社代表团”,还参观了万景台少年宫,称每周有5000名学生来这里活动。并说明:“朝鲜实行11年免费教育制度”。
众所周知,中国实行的,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中国中小学校,学费越来越贵,家长负担越来越重;朝鲜实行的,竟是“十一年免费教育”?果真如此,朝中两国的教育制度差距,岂非一个在天、一个在地?
该文最后总结:“从出生到走向社会,朝鲜儿童得到的精心呵护和良好教育令人感慨万分……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将给朝鲜提供无穷的发展动力,帮助他们能够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实现建设富强国家的目标,过上美满幸福的生活。”
免费医疗,每天五顿饭,十一年免费教育……连“经济高速增长”的中国都还没有做到,却在经济崩溃的朝鲜实现了?令人称奇。该文是否想说明:中国虽富,民众却无从分享?朝鲜虽穷,民众却有所保障?或者,中国的“繁荣”、“崛起”、“
盛世”统统都是假的?朝鲜“在各方面的成就”才是真的?
最高级的产院、最好的幼儿园、最大的少年宫……五天里,中国党报女记者们,看到的,就是金氏政权的形象工程和面子工程;而且,行程限于平壤,并没有见识该国首都之外的任何地方,尤其饥寒交迫的朝鲜农村。
这使人联想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中国爆发大饥荒,国际高度关注,在毛泽东和周恩来的精心导演下,中共先后邀请美国记者斯诺、英国元帅蒙哥马利到中国参访,所到之处,“见到”的,不仅没有饥荒,而且都是白米白面的“富足”,以至于,斯诺和蒙哥马利先后归国后,都信誓旦旦地向外界证明:“中国没有发生饥荒!”
时至二十一世纪,朝鲜金氏政权,复制当年中共的把戏,反过来演示给中共代表团;而中共代表团,也假装信以为真,或配合演出,或以假包假;甚至煞有介事的搬回中国宣传。
党报热捧朝鲜,陷入真假两难。如果是真的,让中国人叫苦连天的“上学难,看病难”,在朝鲜人那里,一点都不难?对比朝鲜政府的“治理能力”,中国政府岂非超级低能?如果是假的,作为制造假新闻、带头造谣传谣的《人民日报》,又该当何罪?是否应该遭到封杀、打击、乃至取缔?至少,主编撤职,相关编辑、记者开除,正如其他报纸、期刊所一再领受的那样。
(2012年6月12日)
(文章只代表特约评论员个人的立场和观点)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来源:自由亚洲电台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