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雀替与牙子 中国古建筑与家具特色(组图)

发表:2012-03-27 16:50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雀替俗称“牛腿”,也称替木、托木、插角,是中国古建筑的特色构件之一,通常被置于建筑的横梁或垂花与寿梁相交接处。其作用是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减少梁柱的承重力;阻挡和防止横竖构件间角度的倾斜。其制作材料由该建筑所用的主要建材所决定,如木建筑上用木雀替,石建筑上用石雀替。

雀替的造型由拱形替日演变而来,置于额枋下与柱相交处。最早期的雀替横向跨度较大,南北朝时期雀替的长度约占明间(建筑正中一间称明间)阔面的三分之一,朝代愈往后其长度亦逐渐缩短。

发展到宋代,雀替还未正式成为一种重要的构件,而只是柱上交托阑额的一根拱形横木,所起的装饰作用很小,并不受人注意,那时它也不叫雀替,而称为角替。这一时期的雀替的最大特点是质朴无华。

宋末和金代的雀替在其下部出现了蝉肚造型,元代的蝉肚造型最繁复,从明至清的蝉肚造型逐渐变简洁,但在其底部另加了一斗一拱。 明代之后,雀替得到了广泛运用,不仅雀替的造型演变成倒挂龙形,并且构图上也不断得到了发展。此时雀替的特点是线条流畅简洁,纹饰风格粗犷。到了清代,雀替的长度占明间面阔的四分之一,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风格独特的构件,精雕细凿,重视彩饰,进而大大地丰富了中国古典建筑的形式。

作为支撑大屋顶的构件之一,雀替从力学上的构件,逐渐发展成美学的构件,雀替的造型就像一对翅膀在柱的上部向两边伸出,一种生动的形式随着柱间框格而改变,轮廓由直线转变为柔和的曲线,由方形变成有趣而更为丰富、更自由的多边形,而其上油漆雕刻,极富装饰趣味,为结构与美学相结合的产物。犹如一对翅膀向两边伸出的雀替很好地解决了柱头部分的装饰问题,因此,后代的建筑都喜欢采用雀替来作为装饰物。

中国的传统建筑与古典家具有着一脉相承的关联,所以,在古典家具中,往往能够找到与传统建筑中某一构相类似的部件。例如,古典家具中的桌、案、椅的垂直构件和水平构件连接处的牙子与传统建筑中的雀替在造型和功能上都几乎相同。

根据所处位置不同,牙子有“站牙”、“挂牙”、“角牙”之分。所谓“站牙”,是指以直立方式连接在座屏、灯架站杆的前后或两侧,与平放在地面的横木墩子相结合,是一种形式感非常突出的结构和装饰部件,其作用是用来固定立柱。


名鼎檀插屏中的站牙

挂牙,指上宽下窄,纵边长于横边的下垂式牙子,如衣架、巾架、面盆架等顶杆下与立柱两侧的交接部位,一些桌案、矮柜等家具抛头下与脚柱交接的部位也常安设挂牙装饰,这类牙子的装饰功能高于其支撑作用。


名鼎檀红木家具——带挂牙三联橱

角牙,又称“托角牙子,是指在家具横、竖材交接处为了起到加固和装饰美化作用,常常制成各种各样的短木条、短木片、角、花板等安装在交角部位,形成一种三角形或带转角的部件,名曰“角牙”,或称“牙子”。江南民间工匠称之为“插角”,这个称呼也恰恰是建筑中雀替的别称。角牙是桌、椅、床、架、橱、柜等各类明清家具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牙子,因大小、形式、部位等不同,有些又有专门的称谓,如“托角”、“倒挂眉”、“脚牙”、“弓背”、“棂格”等。


名鼎檀带角牙红木沙发

无论从造型还是名称上看,雀替与牙子的相似程度都非常高,从“插角”、“托角”、“托木”这些在古典家具和建筑中都通用的称呼中,我们可以看到二者间紧密的联系。

在古人的心目中,建筑的屋顶代表着“天”,古人将雀替设计为一对翅膀的造型,也是其美好理想与希望的寄托。作为雀替的效仿者,牙子继承了这些文化特性,所以常常在牙子上雕饰龙凤、螭、卷草,云等吉祥纹饰,这些图案除了装饰作用外,更多地传达了古人的美好愿景,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够更加安定美满。



来源:名鼎檀红木家具网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