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作为经济学专业术语称其“货币”。货币原本是人们发明的一个让商品交换变得简单、便捷的工具,作为工具的货币,只是交换中的等价物。而人们对货币的需求,仅仅是为了交换去获取商品的使用权。
随着剩余产品的出现,货币的“储藏”价值功能日益强大,而使货币具有财富特性。一旦货币成为“财富”,成为“商品占有和支配权”的凭证,货币就不是几句话能说得明白的“钱”了。此时成为人们争夺的对象,货币所承载的就是一部充满血腥的财富争夺史。
这样,我们日常生活中说的钱就有了两层基本含义:生存的必需品和“万能的财富”。 近几年来,炒中药、炒股、炒房、炒黄金、炒字画、炒外汇、炒期货、炒基金……但凡能够快速积累财富的方式,都属于“炒钱”的行列。
高利贷、炒房都是钱炒钱的典型。往昔的君子兰、玉石、普洱印象犹在,今天的房子都是这些“钱炒钱”游戏中的一个道具。近年来大部分高利贷流向了哪个行业?毫无疑问是价格不断迅猛攀升的“房地产业”。正是这两年高利贷的异常膨胀,房地产业的过度膨胀,大玩钱炒钱的游戏,造成了如今众多产业的空心化。显然,楼市靠“以钱炒钱”迅速膨胀起来的泡沫,已经到了该戳破的时候了。
贸易和金融让为钱发展成为现实,也同时埋下崩溃的导火线:贸易战,汇率战,主权债务违约,金融市场泡沫破灭,社会危机等内外因素的结合将会导致经济崩溃。
在过往的时间里,真正锁住了大量资金,严重影响实体经济发展的正是房地产投机市场。有人可能会认为房地产属于实体经济,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在现阶段的中国,房地产主要被认为是投资品而非消费品,正因如此,房地产价格对于CPI的统计几乎无影响,否则中国通胀就不是百分之几的问题了,所以其虚拟经济的属性要强于实体经济的属性。
“炒”风是从改革开放之初便有的。上世纪80年代初,国家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石油、钢材、煤炭等重要基础产品实行“价格双轨制”,在完成国家计划之外的超额产品,允许以市场价交易。在当时,这样做也是无奈之举。当时,谁要有本事弄到重要基础产品,就能加价出售,层层加价也不稀奇。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实体经济的“价格双轨制”才退出历史舞台。
现在温州的民间借贷乱象,与上世纪80年代的实体经济“价格双轨制”有点相似。在货币紧缩的当下,银行收紧贷款。一些有背景有关系有地位的人,比如一些政府官员、银行职业人、大型企业老板,可以从银行拿到6.56%的一年期“官息”贷款,再以担保公司名义在市场上加价放出,从中赚取差价。惊人的差价,使得短期借贷月息可以达到6分到9分,即年息72%到108%,做任何生意都不可能有如此高的利润。
顺藤摸瓜式的追根究底,越追根越让人坐立不安,最后竟然追根到一个让人触目惊心的场面, 经济危机已经在中国发生。
去年浙江温州上演资本家们“最后的疯狂”,“老高”(放高利贷的人)跑路、“走佬”都是人们热议的话题。为什么温州人“以钱炒钱”至疯狂地步?因为温州企业做实业的平均年投资回报率已经被挤压至约3%—10%,而其他投资渠道也并无出路——在限购令、限贷令的双重打击之下,温州商品房交易2011年上半年同比下降近九成,土地流标率74%。当时有220亿热钱撤离温州楼市转战民间信贷市场。显然这种危机不是美国进口的,而是我们自己的“产品”。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来源:中国企业报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