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湖轩(文革时“梁效”写作组据点。现为北大贵宾室。)(网络图片/看中国配图)
曾几何时;在“文化大革命”发动前,有一种荒诞的文化现象,就是从各级党、政,军领导机关到基层单位,纷纷调集“无产阶级的笔杆子”和“革命秀才”,成立各自的写作班子,以各种各样大批判写作组的名义,捏造事实,搬弄是非,撰写形形色色的批判文章,或发表在党刊与地方的报刊上,或刊登于本系统的内部刊物及墙报上。其矛头直指甚至包括邓小平在内的所谓右倾翻案分子,阶级敌人等等,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写作班子,四处扇阴风,点鬼火,造谣生事、信口雌黄,一度成为打击迫害老革命与知识分子的重要理论工具。其始作俑者与核心精神领袖为声名狼藉的所谓“四人帮”反党集团。好比其在上海的爪牙柯庆施就曾指示华东局宣传部副部长俞铭璜,组织写作班子发表了一篇《“有鬼无害”论》的文章,该班子用“梁璧辉”的笔名发表在《文汇报》上,打响了揭批“三家村”的第一枪!
而这种给民族文化史制造巨大耻辱与人文灾难,本应被现代文明唾弃的奇怪文化现象却转瞬之间却死灰复燃,卷土重来。从近期在主旋律媒介飞扬跋扈,锋芒毕露,与文革写作班子如出一辙的几个写作班子大肆叫嚣的架势揣度,胡言不无担忧,二次文革似乎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
以下晒晒文革期间几个臭名昭著的写作班子光荣榜;
梁效写作组;
即“两校”的谐音,是文革时期批林批孔运动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批判组的笔名,1973年9月4日第一次公开亮相,1976年10月“四人帮”被摧毁后,梁效也随即退出历史舞台。
池恒写作组;
池恒是《红旗》杂志写作组的笔名和代称,寓意“持之以恒”。另有程越、方刚、吕真、田春、严章、黎章等笔名,轮流使用,各有分工、配合,以壮声势。其中以“池恒”身价最高,最具代表性。
石一歌写作组;
组长是华东师大(当时已并为上海师大)的教师陈孝全,副组长是复旦大学的教师吴欢章,主要成员还有原上海京剧院的高义龙、工农兵学员夏志明、邓琴芳,共五人。其他成员还有复旦大学工农兵学员周献明、林琴书,原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王一纲,复旦大学中文系教师江巨荣、上海戏剧学院青年教师余秋雨,以及当时师大二附中的语文教师孙光萱。署名石一歌是“十一个”成员的谐音。请注意;著名的余大师曾出自石一歌写作组,不知其算不算“文革余孽”
方岩梁写作组;
毛泽东诗“风物长宜放眼量”的谐音。因为写作班子一开始住在丁香花园,文章的笔名姓丁的特别多:两人合写的署名丁加,三人合写的叫丁川,多人合写的则用过丁影、丁闻、丁葵等名字。
丁学雷写作组;
寓“丁香花园学习雷锋”之意。
罗思鼎写作组;
意思是“学习雷锋,做一颗永不生绣的螺丝钉。
此外;初澜、江天(文化部写作班子的笔名),方泽生(意为做毛泽东的学生),唐晓文(党校写作班子)等等。林彪的儿子林立果也在空军组织了一个写作班子。在中国广大的知识分子遭受迫害压制的同时,这些参加大批判的“笔杆子”和“革命秀才”们却备受重视、十分吃香,形成强烈的反差。
来源:作者博客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