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的雕像特征(组图)

发表:2011-07-08 16:20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龙门石窟龙门石窟 奉先寺中的卢舍那大佛

龙门石窟开凿于洛阳市南郊13公里伊河两岸崖壁上,最大的佛像卢舍那大佛高17.14米,最小的佛像仅有2厘米,是东方雕刻艺术的瑰宝。因为这里东(香山)、西(龙门山)两山相互对峙,伊河从中间流过,远远望去就像一个天然门阙,因此自春秋战国以来,这里就获得“伊阙”的称呼。后来隋炀帝建都洛阳,因为宫城成门正对伊阙,古代帝王又以真龙天子自居,因此得名“龙门”,并且沿用到今天。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国家风景名胜区,2000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将龙门石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了解龙门石窟的雕像特征

龙门石窟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时(493AD)开始营造,历经西魏、东魏、北齐、隋、唐延至北宋,累计大规模开凿约400余年,雕像多数为北魏和盛唐两个时期的雕刻作品。现吁窟龛2345个、佛塔70余座,造像10万余尊。


龙门石窟中的莲花洞

魏窟——北魏雕像特点是体态修长,面容清瘦。在北魏时期雕凿的众多洞窟中,以古阳洞、宾阳中洞和莲花洞、石窟寺这几个洞窟最有代表的价值。其中古阳洞集中了北魏迁都洛阳初期的一批皇室贵族和宫廷大臣的造像,典型地反映出北魏王朝举国佞佛的历史情态。公元495年魏宗室丘慧成开始在龙门山开凿古阳洞,500--523年魏宣武帝、魏孝明帝连续开凿宾阳洞的北中南三个大石窟,还开凿了药方洞和东魏时开凿的莲花洞等石窟。

古阳洞是龙门石窟中开凿最早,内容最丰富的一座,也是北魏时期的另一代表洞窟。古阳洞中有很多佛龛造像,这些佛龛造像多有题记,记录了当时造像者的姓名,造像年月及缘由,这些都是研究北魏书法和雕刻艺术的珍贵资料。中国书法史上的里程碑“龙门二十品”,大部分集中在这里。“龙门二十品”代表了魏碑体,字体端正大方,气势刚健有力,是龙门石窟碑刻书法艺术的精华,历来为世人所推崇。

唐窟——唐朝雕像的特点是脸部丰满圆润,体现唐朝以丰腴为美的审美时尚。龙门石窟造像最盛期是在唐朝,唐朝雕造的石窟数量占所有石窟总数的60%以上。武则天执政时期开凿的石窟占唐代石窟的多数。奉先寺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唐窟,主佛卢舍那总高17.14米,头高3米,耳长1.9米,是龙门石窟中最大的佛像。 卢舍那在佛经里面的意思是光明遍照。卢舍那大佛面容丰满,嘴角微翘,呈微笑状,头部稍低,略作俯视态,宛若一位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妇女,令人敬而不惧。有人评论说,在塑造这尊佛像时,把高尚的情操、丰富的感情、开阔的胸怀和典雅的外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因此,她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奉先寺规模最宏大,艺术最精美,寓意最深刻,代表性最强,是龙门石窟中的核心石窟。

龙门石窟雕刻艺术的意义

龙门石窟规模宏大,窟内造像雕刻精湛,被誉为世界最伟大的古典艺术宝库之一。龙门石窟远承印度石窟艺术,与魏晋和南朝的汉族历史文化相融合开凿而成。洞窟的开凿是皇家意志和行为的体现,具有浓厚的国家宗教色彩,所以龙门石窟的兴衰,不仅反映了中国5至10世纪皇室崇佛信教的盛衰变化,同时从某些侧面也反映出中国历史上一些政治风云的动向和社会经济态势的发展,它的意义是其它石窟所无法比拟的。


龙门二十品

“龙门二十品”的称号始自清代。龙门石窟中有很多碑刻题记,经过历朝的推崇,到清代中期,人们从这2800多快题记中,精选出了二十块有代表性的作品,成为“龙门二十品”,其中十九品在古阳洞中。“龙门二十品”是北魏时期书法艺术的精华之作,字型端正大方,上承汉隶,下开唐楷。在中国书法艺术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视为国宝。



来源:河南旅游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