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何诞生不了“巴菲特”

作者:陈丹蓉 发表:2011-06-03 12:15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作为投资界顶礼膜拜的“股神”,巴菲特倡导的价值投资理念应用到中国,同样面临水土不服的局面。

《新财富》2011年6月号封面故事推出由于欣、陈永谦撰写的《巴菲特术与道中国投资人学不来》,探究现阶段中国投资人无法实现巴菲特投资之“术”和“道”的根源。

2011年4月30日,美国中部小城奥马哈迎来一年一度的“投资盛宴”。巴菲特执掌的伯克希尔公司的股东大会正在召开。来自全球各地的超过4万人慕名而来,而其中中国投资者的队伍日渐庞大,成为“中国的巴菲特”是证券投资界各路精英孜孜以求的目标。

尽管如此,我们却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中国还不具备诞生巴菲特的土壤。

通过深入分析巴菲特的投资足迹以及伯克希尔的整体投资布局,《新财富》发现,巴菲特成功的实质,并不在于其深谙价值投资和每每被聚焦的股市投资神话,推动伯克希尔增长的也绝不仅仅是股票,而是在“产业+股市”大布局下,凭借持续正收益所打造的一条以保险为核心的产融价值链条。

如果说这是巴菲特的“术”,那么,更深层次地看,身处美国这样一个具有商业精神、信用基础和普世价值观底蕴的成熟市场,巴菲特一手打造的、基于价值投资理念的“长期钱+长期股”的投资模式才是其真正的投资之“道”。

反观中国的现状,A股市场有多少公司可长期持有?相关研究显示,A股15年前共有256家小型股,到目前只有6家成长为大型股,占比2.3%;10年前共有813家小型股,到目前只有23家成长为大型股,占比2.8%。

少有可供长期投资的价值股,中国投资人学习巴菲特投资理念只能流于表面和形式,甚至沦为空谈。更为尴尬的是,即使A股市场已有足够多具长期投资价值的公司,而中国投资人目前还无法像巴菲特那样拥有可持续使用数十年的长期资金。

没有“长期股”和“长期钱”,更缺乏成熟的市场土壤,目前在中国复制巴菲特,无论是其辉煌的业绩,还是其投资哲学,都只能是一个传说。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深圳商报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