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网络图片)
琵琶(网络图片)琵琶在中国乐史上一直占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如今我们耳熟能想的乐曲《十面埋伏》、《塞上曲》都是当时乐曲加运用了琵琶的音韵特性以及拨弦的技巧而做出的曲子。我们不禁回想琵琶到底在中国的文化与历史以及文学上有什么样的影响呢?在欣賞琵琶名曲《海青拿天鹅》的同時,我们来看看琵琶的故事吧:
“琵琶”是以演奏手法命名的乐器,琵琶二字最早见于历史记载的是东汉时期刘熙的《释名》:“批把,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历史上也有作“枇杷”的,以示为木质乐器。
约在古代秦、汉至隋、唐的一段时期内,“批把”是各种弹拨乐器的总称:不同形制的、不同弦数的木制弹拨乐器,凡用“批”和“把”手法演奏的,均被称为“批把”。约至魏晋时期,根据其它中国弹拨乐器如琴、瑟的用字习惯,变化为“琵琶”二字并沿用下来。
秦、汉时期,根据史料记载主要有两种类型的琵琶,一种是直柄木制、两面蒙皮圆形共鸣箱的“直项琵琶”,相传由秦末时出现的“弦鼗”发展而成,又叫“秦汉子”。
另一种是约在汉代出现的琵琶,木制直柄、圆形音箱、四条弦、十二柱、竖抱、用手指鼓弦。到了晋代,又因阮咸善弹此乐器,被称为“阮”。
约在南北朝时,“曲项琵琶”通过波斯传入中原地区。此乐器,四弦四柱、横抱、用拨子弹奏。
琵琶在唐代成为宫廷与民间雅俗共赏的重要乐器(网络图片)
琵琶在历史上的唐朝就已成为上至宫廷、下至民间的一种雅俗共赏的重要乐器。描写琵琶及其演奏的诗篇数不胜数,其中不乏描绘琵琶演奏的种种形态、表情及演奏技法的绝妙诗句。
如白居易的千古名篇《琵琶行》中的“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么》。”“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同时也出现了大量的琵琶曲及演奏家。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琵琶行》(网络图片)
从北齐到唐代,是琵琶发展史的第一个高峰,原籍曹国(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东北一带)的曹氏琵琶家族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如北齐至隋代的曹妙达,因善琵琶在北齐时即被封王,入隋后又被任为宫中乐官,于太乐教习琵琶技艺。
唐九、十部乐中,曲项琵琶已成为主要乐器,对盛唐歌舞艺术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从敦煌壁画和云冈石刻中,仍能见到它在当时乐队中的地位。
唐代是琵琶发展的高峰,涌出了大量的琵琶演奏者和乐曲,如唐代世居长安的曹保,其子曹善才,其孙曹纲,都是著名的琵琶演奏家,为世人所推崇,诗人对其高超技艺亦多有诗作赞颂,曹纲的演奏,右手刚劲有力,“拨若风雨”,另与之齐名的裴兴奴则左手按弦微妙,“善于拢捻”,故当时乐坛有“曹纲有右手,兴奴有左手”之誉。来自西域疏勒的“五弦”名手裴神符是唐太宗最看重为宫廷乐师之一,他首创了琵琶手指弹法;康昆仑号称琵琶第一手,段善本则是有名的佛殿乐师,后与康昆仑琵琶比赛后,进入宫廷成为皇家乐师。
唐社佑《通典》云:“坐部伎即燕乐,以琵琶为主,故谓之琵琶曲。”在唐代的文献记载和诗词中,有许多描述琵琶音乐的精采篇章,说明那时的琵琶演奏技巧已有高度发展,表现力十分丰富。
在乐器制作上,将上述三种琵琶巧妙地结合起来,它保留了曲项琵琶的发音特点,将曲项琵琶的四相和直项琵琶的十二柱结合成四相十柱。乐器演奏为竖抱,手弹,由于乐器的改革,演奏艺术也得到了飞跃的发展。表现技法逐渐丰富,成为既能独奏、又能伴奏和合奏的重要乐器,“琵琶”亦成为这种乐器的专有名称。唐代诗人白居易在长诗《琵琶行》中,对当时的琵琶演奏中的艺术效果和演奏技法作了有声有色的描绘。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