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国两会:政治体制改革成为禁忌

发表:2011-03-02 22:25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9个留言 打印 特大

每年一次的中国“两会”本周开始在北京举行。“两会”已经成为中国每年三月的一道菜肴,用中国古人的话来说就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不过,今年“两会”却呈现出与往年不同的一些特点。

三年前:政治体制改革还是话题之一

之所以称每年的“两会”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是因为一方面人们对每年的“两会”寄予希望,希望“两会”能为中国的政治进步带来一点贡献,但同时每年的“两会”结束之后,人们却又不禁感到一种深深的失望。

最近几年,由于中国国内经济、社会矛盾不断尖锐,腐败现象不断加剧,中国大陆民间和知识界对政治体制改革的呼唤也不断增多。中国种种矛盾归结到最后一点,就是政治体制改革不到位。因此,最近五、六年来,中国知识界和民间出现一种声音,呼吁渐进式政治体制改革,尤其以每年例行的“两会”为切入口和突破点。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西方多党制的问题,使众多对政治体制改革有戒心的人感到放心,另一方面则可在安全、稳妥的情况下扎扎实实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零八年“两会”前,中共中央党校的一些学者甚至还推出了政治体制改革时间表,将二零零八年到二零四零年为止的中国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二零零八年到二零二零年,第二阶段是从二零二零年到二零四零年。这些学者当时认为,中国首先要在二零二零年前完成一系列社会制度方面的基础性建设,然后才能确保到二零四零年完成政治体制改革。这份时间表由于将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最后时间一直列到二零四零年,因此被一些激进的人士批为“过于保守”、“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要到三十年后才实现”。同时,由于当时在北京城内出版这本书还有一定风险,因此两位党校教授最后选择了边远新疆的一家出版社出版了这本书。

三年后:政治体制改革已成禁忌

三年后的今天回想当年的情形,人们还是会十分羡慕当时还能有氛围与可能,来讨论政治体制的改革;而今年“两会”,不但没有任何氛围与可能来谈论这一问题,而且今年的“两会”可以说是氛围上最为紧张的一次“两会”。

今年“两会”的氛围之所以紧张,首要原因当然是来自北非的潮流对中国的冲击。本周二,外交部发言人姜喻对外国记者表示,所有的外国记者今年采访“两会”都必须遵纪守法,抱着颠覆之心的人将不会受到欢迎。言下之意是暗指外国记者不能期望今年“两会”能看到北京街头的“茉莉花行动”。

北京对“茉莉花行动”的敏感近几个星期已经达到几乎神经质的程度。据香港媒体透露,北京高层近几个星期已连续多次召开会议,商讨如何防止“茉莉花革命”在中国蔓延的问题;这一问题对北京的重要性显然已经超越对日常工作和“两会”的重视,因为这涉及到中共政权的稳定问题。尤其是前两个周末,中国一些大城市接连出现规模不大,但效应不小的“茉莉花革命”示威人群,北京就更是大为紧张。这也就可以理解,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姜喻为何要对外国记者语带威胁了。

今年“两会”的氛围之所以紧张,另一个深层原因则是近年中国社会矛盾的激化已到了让人无法忽视的地步了。由于政治体制改革的严重缺位,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不但出现了贫富不均的矛盾,而且各级特殊利益集团已经形成“攻守俱乐部”。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各地的矛盾和冲击事件不断,而且数量上呈历年上升趋势。正如上周本专栏所指出,北京出现了全面的“左转”,以取得政权稳定的基础。这也可部分用来解释为什么北京近年如此热衷于与平壤的往来。

在这样的情况下,今年“两会”,政治体制改革将成为一大禁忌,就丝毫不奇怪了。



来源:德国之声中文网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