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与经济学家含金量

作者:黄小鹏 发表:2010-12-07 14:42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学成为显学。经济学家备受老百姓关注,但人们又对其非常不满意。从经济学圈到老百姓,围绕中国有没有经济学家,谁是经济学家的问题争论不休。香港的丁学良教授宣称,中国合格的经济学家不超过五个。此论一出,舆论沸腾,甚至有更极端的人认为,中国一个经济学家也没有。

人们对中国的经济学家群体做出如此低劣的评价,部分是出于道德标准,是对许多经济学家依附权贵,为强势利益集团代言的不满和不屑。另一个原因是出于对这一群体专业能力的不信任,有人以西方标准来衡量,认为中国经济学家在基础理论上无创见,有人则对某些经济学家不断做出离谱的形势判断,屡屡开出雷人的对策方案感到极度失望。

其实,在我看来,改革开放走到今天,经济学家已经到退出中心舞台的时候了,该登场的应该是法律学家和政治学家。经过30年的改革,市场经济常识已经在社会上得到广泛传播,大到宏观调控、中到市场体系建设、小到企业微观经营,基本概念和运作已为全国人民熟知。当然,经济学家该退出中心舞台,绝不是说中国的市场经济体系已完善,恰恰相反,是因为今天市场经济完善出现僵局,如何建成法制的、真正的市场经济,其议题已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经济学科的范围。

不过,话虽如此,在很多具体经济问题上,经济学家还是可以发挥一技之长,造福国家和人民的。经济学家有没有社会价值,就看他有没有对现实问题提供接近事实的常识性解释。眼下中国经济面临的最突出问题是通货膨胀,而通胀从来就是宏观经济学最主要内容之一,是一个绝佳的试金石。我们不妨挑几个概念或命题来试一试他们。

第一个命题是“物价上涨不是通胀”。这里所说的物价,不是单指猪肉、大蒜或白菜,也不是单指衣服、鞋帽、汽车和飞机票,如果说上述这些商品和服务单个的上涨不是通胀,那等于脱裤子放屁,只是一句正确的废话。这里的物价显然指的是物价指数,即CPI。

从语义学上说,膨胀指的就是某种东西多了,通货膨胀就是指货币多了。假如货币比实体经济所需的多了1%,那么,物价指数就上涨1%,这是一个很浅显的道理。如果货币不够实体经济所用,那么就会发生通货紧缩。但是,把货币量控制在刚刚符合实体经济所需的水平,即物价指数涨幅为零,这几乎做不到,也完全没有必要。现今世界上已有几十个国家实行一种称之为“通货膨胀目标制”的货币制度,即通过立法的形式要求央行把通货膨胀率控制在接近但低于2%(或3%)的水平。显然,在这种制度框架下,2%或3%被认为是一个安全的通胀水平,假如认为2%或3%的CPI上涨幅度不是通胀的话,那“通货膨胀目标制”这个概念岂不是无中生有、空穴来风?

由此可见,全球各国对通货膨胀这个概念和定义没有任何模糊之处。通胀从幅度上看有安全、可接受和不安全、需要抑制两种情况,但任何CPI大于零的情况,都定义为通货膨胀,小于零的情况都定义为通货紧缩或负的通货膨胀,这是一个标准的表述。媒体在报道每个月的CPI数字时,甚至直接说通胀率多少,而不说CPI涨幅多少,对于负的CPI涨幅,也经常表述为通胀率为负的多少(如通胀率-0.5%、-1%、-2%)。不知那些口口声声称“当前的物价上涨不是通货膨胀”的人,是从何处得来的灵感。

第二个概念是“全面物价上涨”。按理说,物价上涨只能分为单个商品或服务的价格上涨和价格指数的上涨,何来“全面物价上涨”之说?难道还有“局部物价上涨”之说?

世界上的商品和服务品种成千上万,列入CPI统计范围的也有8大类262个小类,具体商品成千上万,这些商品价格无时无刻不在变动之中,但成千上万种商品全部都处于上涨过程的局面恐怕是从未有过或几乎没有过的事。既然“全面物价上涨”从未出现过,大概在持此论者看来,通胀永远没有在地球上出现过了,也永远犯不着防通胀和治通胀了。通货膨胀一词完全可以从辞典里、从教科书中、从政府的议程中消失了。

笔者不揣冒昧地推测,那些动辄所谓“当前物价上涨不是通胀”、“物价没有全面上涨”的人所想说的恐怕是:物价还没有到螺旋式上升阶段,老百姓还能承受得起。他们对通胀发生机理所知了了,始终不承认通胀这个词,也始终鼓吹老百姓忍受,始终幻想利用通胀来推动GDP增长。

第三个概念是“结构性通胀”。“结构性通胀”一词是近几年才开始在市面上流行的,由于无人声称对此拥有专利,它的发明者已无从查考。既然CPI是一个指数,是成百上千种商品价格的加权平均,由于几乎不可能出现所有商品同方向、同幅度变化的情况,单个商品价格总是呈结构性涨跌,所以我们才需要设计一个指数来衡量总体变化情况。通胀是指总体物价上涨,通缩指总体物价的下跌,这里已经抽象掉了CPI篮子里的各种变化组合,因此,用“结构性”作“通胀”的定语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逻辑和语义矛盾,如同说“圆的正方形”一样荒唐可笑。

当然,这并不是说任何时候都不需要把指数拆解开来进行更深层的分析,但这种拆解只在作中期预测时才有意义,就政策原则而言,分拆无任何意义。因为,对于老百姓来说CPI3%就是货币总体购买力下降了3%,CPI5%就是下降5%,与单个商品涨跌幅无关。

笔者再次不揣冒昧地推测,那些胡诌结构性通胀一词的人恐怕是“核心通胀”概念的信徒。不过,他们或有不知,核心通胀概念在西方曾误导决策,导致通胀失控。目前,实施通胀目标制框架的国家绝大多数以总体通胀为目标。更重要的是,他们罔顾中国国情,不顾食品价格上涨的根本原因在于工商业过热、总需求过旺和工农业部门生产率差异的事实,他们的药方总是回避宏观对策。这种思路在过往三轮通胀中都遭遇失败,现在如果仍执迷于所谓结构性通胀,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证券时报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