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小学生查鲜蘑菇9成被漂白 专家称可信(图)

发表:2010-12-01 12:44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白蘑菇(图右)与普通蘑菇对比。(网络截图)

近日,北京西城阜外一小六年级学生张皓,对市场上的鲜蘑菇调查发现,市场上的鲜蘑菇超九成都被萤光增白剂污染。专家说,增白剂被人体过量吸收,会成为潜在的致癌因素。但北京市工商局相关人士称,张皓的实验及调查结果“不具科学性”。

中国农业大学微生物实验室高瑞芳博士表示,该调查可信度100%。市场上的鲜蘑菇超九成都被萤光增白剂污染。

据中新网30日报导,张皓一共选择了16种消费者常吃的食用菌样品,包括口蘑、金针菇、白灵菇、平菇、香菇、草菇、花菇、双孢菇、木耳等,采样地点既有超市、商场,也有大型批发市场。产地既有北京本地的,也有来自福建、台湾的。样品中还有两份标注“有机”的以及两份干蘑菇。

实验表明,除一份 “有机金针菇”样品和两份干蘑菇外,其他样品都检出含有萤光增白剂。也就是说,93%的鲜蘑菇都被萤光增白剂污染了。萤光增白剂主要残留在菌伞边缘和菌柄根部。干蘑菇样品中的萤光增白剂残留量几乎为零,原因是干货中没有水分,保质期长,不需要用萤光增白剂保鲜。

对比不同地点购买的食用菌检测结果,市中心区域大型超市购买的鲜食用菌,萤光增白剂残留量较小,而偏僻区域购买的同品种散装食用菌残留量较大。

张皓还设计实验模拟了商贩用萤光增白剂浸泡蘑菇的过程,通过与实验数据对比,发现商贩们浸泡蘑菇的浓度在0.01克/升左右,有的甚至达到1克/升。这甚至大大超过了萤光增白剂在印染行业中的使用标准。

试验中张皓还发现,有些蘑菇被污染的途径是通过包装塑料袋。一些塑料袋本身不合格,含有过量萤光增白剂,运输途中用这些塑料袋装蘑菇,蘑菇就会被污染。

据报导,张皓家有一个朋友在中国农业大学微生物研究所工作,该所有一台专门检测生物物质成份的仪器叫紫外成像系统,正好是四川省关于萤光增白剂检测标准的光谱的检测仪器,学校老师给张皓找到四川省地方标准萤光剂检测的检测方法的标准手册,张皓就完全按照四川省地方标准萤光剂增白检测手册把蘑菇买来,然后进行采样和清洗,再到农大微生物研究所利用紫外线成像系统试验。

张皓妈妈则把整个检测报告,非常完整打印出来,其中有购买过程、采样过程、清洗过程以及在紫外成像系统的检测过程,最后的检测报告都用图片的形式,甚至非常清晰的彩色图片把它照了下来,每一步都写得非常严格,按照多少克,多长时间的照射,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他买的这些16个样品中,一共有近90%(9成)都有萤光剂的成份。

对于孩子做了质检部门该做的事,有网友跟帖:Fantasy:为什么相关部门没有检测出来,却让孩子检测出来了?泰山小树:食品安全之所以引起孩子的关注,只能说明有关部门不作为。大灰狼:孩子的肩膀担不起如此沉重的责任,主管部门是干吗吃的。蒋有三:六年级的孩子做了质检部门该做而没做的事情,可悲!

如何挑选食用菌

张皓总结了一些食用菌购买技巧。

看颜色:含有萤光增白剂的食用菌,表面白亮,有水洗的感觉,在阳光下可产生紫色萤光,运输过程中的损伤部位颜色变化不明显;不含萤光增白剂的食用菌,菇面白色或白中稍微带黄,损伤处颜色深黄。

摸表面:含有萤光增白剂的食用菌,表面滑爽、手感好,有湿润感;不含萤光增白剂的食用菌菇面发涩,摸上去比较粗糙、干燥。

闻气味:选择没有发酸发臭的。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