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模式”的最大考验 (图)

发表:2010-09-16 12:19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国国资委最近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中国大型国有企业的利润总额在2003年至2009年间以每年22%的速度增长,1998年它们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只有0.3%,到2009年已经增长到2.1%。

借本次金融危机之机,中国为本土企业提供了积极的财政支持,鼓励它们走出国门,在能源和原材料等领域签署了多项把握住良机的协议——以期在获得重要大宗商品供应保障的同时,打造自己的新跨国企业。

中国还一直向西方跨国企业施压,要求他们提供重要技术以交换市场准入权。中国当局意在让部分本土企业获得这些技术。

在鼓励“自主创新”的指导原则下,中国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涉及范围从专利法、技术标准到采购政策和产品批准规定。许多外资科技企业认为,这些政策对他们的知识产权构成了严重威胁。

“这些自主创新产业政策清楚表明,中国已经转守为攻,”驻北京咨询顾问、中国美国商会(American Chamber of Commerce)前会长麦健陆(James McGregor)表示。

“在这个过程中,许多单一行业和单一产品企业可能会遭遇灭顶之灾。全球市场可能会变得愈加扭曲,而最终的结果是全球创新遭遇极度深寒。”

不过,人们很容易过度震撼于中国国有部门表面的实力。首先,这些企业的整体盈利能力并不如看上去那么强大。这些利润中约有一半仅来自4家公司——中国移动(China Mobile)以及石油与天然气三巨头——它们都拥有半垄断地位。

虽说中国可能拥有全球最大的几家银行,但如果政府没有施行对储户不利的高额存贷利差,它们的利润便会剧减。

打造国家级冠军企业的努力面临许多问题。中国最成功的两家汽车企业——奇瑞(Chery)以及最近收购了沃尔沃(Volvo)的吉利(Geely)——并不是中国政府规划部门想要支持的企业。

与此同时,重新复苏的国有部门形成的一些潜在威胁也被过分夸大。中国的石油公司签订的长期供应合约并没有导致全球石油库存缩水。它们在苏丹和伊朗等地的投资是在扩大国际油气供应。出于政治原因,西方跨国企业被禁止进入上述地区。

最重要的是,中国发展模式尚未遭遇最严峻的挑战。和在中国一样,在发展重工业与制造业(这两个产业要求能够随时获取资金)、推进城市化方面,有力的政府主导在其它国家也很奏效。

但大型官僚机构在催生创新方面的成绩就远没有那么令人惊叹了。而中国领导层相信,创新对于中国经济的长远前景非常重要。这才是中国国家资本主义将面临的真正考验。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金融时报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