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起点上的武力统一】
根据《史记》等记载,在五千年文明的新起点,是黄帝与炎帝大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 随后,黄帝会合诸侯与蚩尤大战于涿鹿,经过艰苦的战争,终于斩杀蚩尤。再以后,诸侯都尊戴轩辕为天子,取代神农氏。天下有不归顺的,黄帝就前去征讨,平定一个地方就离去,一路上劈山开道,没有安定地居住过。
【武力登上政坛的原因所在】
暴力,在人类文明中是不美好的现象。在千万年文明的中间站、五千年文明的新起点上,为什么出现了暴力?
从《史记》来看,黄帝运用武力统一中原、最终成为“天子”,有深厚的背景。那就是社会上出现了大量的暴力、欺压。
《史记》记载,当时神农氏后世衰,诸侯相互侵略抢夺,强暴虐待百姓,神农氏却不能征讨。于是轩辕熟习运用武器,用以征讨不敬奉的诸侯,诸侯都来服从安排。轩辕黄帝在此所完成的,是当时人们认为炎帝应该做却没有做的事。
黄帝取代炎帝,则是因为炎帝也要侵略欺压诸侯,诸侯寻求轩辕的庇护。轩辕完成了诸侯的嘱托,“三战然后得其志”。最后又除灭了凭借武力强大而侵凌诸侯的蚩尤,轩辕被推举为天子。从这个记载看,属于君主不义、诸侯修德、功业卓著、天下归心,因而尊为新君。
武力不是根本、重心
【武力不是根本,军事依赖人文】
尽管轩辕黄帝使用了武力,但从历史总体看,武力不是轩辕黄帝成就的根本。
黄帝能够在军事上取得胜利,包含着深厚的人文因素。黄帝在动用兵戈的时候,尤其是诸侯请求出面制止炎帝欺压的时候,就特别注重文教与修德,全面提升,“修德振旅,治五气,蓺五谷,抚万民,度四方”,然后才与炎帝面对。
【武力不是重心,始祖留传人文】
黄帝一生成就的重心不是武力,而是人文,所以被中华子孙尊为人文始祖。
黄帝继承延续了中华敬天法地的文化传统。从黄帝以后,敬天法地的文化稳定流传了五千年,构成中华文化的基础背景,一直没有根本的变化。
黄帝开创奠定了中华物质生活的基本形态。在黄帝时期仓颉造字,大挠作甲子,岐伯等留传医学,嫘祖留传养蚕取丝,各方面生产与技术出现了大幅度的提升,奠定了中华人民物质生活的基本形态,此后五千年之间没有发生革命性的升华。
知守天道,顺天者昌
【知守天道,关怀为本】
从黄帝的一生来看,轩辕黄帝知晓天道,而且遵守天道。
黄帝流传人文,是出于对人民的关怀。其所作为与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等等先代神圣是一致的,也是天道的体现。
虽然,由于天时、人民的变化而导致的特殊性,黄帝时期动用了武力,但是通过黄帝整个一生,通过广成子、黄帝、仓颉、大挠、岐伯、嫘祖等等整个时代的圣贤,从而留传给中华民族的文化的根本,仍然是关怀。
中华文明流传了《易经》,后代解释“易”有三义,就是“不易、变易、简易”。天道的体现也是如此。虽然会随着天时、人民变化而导致的时代变化,从而发生形式表现的变化,但是根本内涵不变。
【黄帝之兴,顺天者昌】
所以黄帝一生事业的兴起,全然符合中华自古的信仰,乃是顺乎天道者昌。
当初轩辕要面对炎帝的时候,“修德振旅,治五气,蓺五谷,抚万民,度四方”,六件事当中只有一件是“振奋军队”,其余则涵盖道德表率、天地和谐、农业生产、文化系统建设、政治体制建设;其实是完整地進行天人关系、社会建设,努力的范围远远超过军事,最后胜过炎帝。以后,“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 轩辕得到诸侯的拥戴,即天子位,辅助上天,治理天下。
【中华自古及今的信仰】
以上引自《史记•五帝本纪》。而这也就是大史家司马迁先生的微言大义之一。
司马迁先生作《史记》,以毕生精力“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说” 。而《五帝本纪》是《史记》书首,字字句句直指天人之际。
这个观点也是中华自古及今的信仰。《九评》也指出:“观天下大势,兴亡谁人定,盛衰岂无凭。” 决定盛衰兴亡的,就是永远不变的天道时刻鉴照着每个人。
私与非私在隐约间
后人之于天道,多有半信,杂糅不信
【其不知道者,讬诸神异、武力】
司马迁先生的这个大义,却非人人知之。
司马迁感叹:“百家言黄帝,其言不雅驯。” 百家是树立学说、相互争鸣的各个学派。他们本来是社会上最富有知识见解的人。对于黄帝为什么能够胜利、为什么能够成为天子,还有许多说法。大致包括两类,一类归诸神异,如九天玄女授予阵法、旱魃帮助黄帝等等。另一类归诸武力、智谋,如指南车、武器、工具等。
司马迁感叹:“典籍记载缺失有时间、有间隔了,其所遗漏的于是不断地表现在其他学说里。除非喜欢学教、深心思考、内心知晓祂的意义的,固然难于给肤浅见识、较少见闻的人谈论啊。”
【对于天道德教,半信不信,半赖武力】
作为学者的百家都有很多不知天道,历代君主臣民不知天道的就更多。很多君臣对天道、对于德教半信半疑,甚至完全不信。他们以信仰武力、半信仰武力的态度,同时依赖武力。
由于武力作用,私与不私在隐约间
【少信天道多信武力,滋生天下为私】
充分信仰天道的人,能够正确定位自己,从升华自身以及属下入手,率领人民修德治生,辅助王者修德治国。这样的君臣对于王臣之位并不贪欲。
信仰天道的成分少,而内心依赖武力的人,就容易贪图、夺取王位,将王位、天下作为私有之物。有时会利用武力、帮派、智谋等各种手段抢夺王臣之位。
【天下私与不私,在隐约间】
武力已经出现、存在于世。那么这是王臣是完全以天道、爱民为本,还是夹杂对王权的贪欲,甚至根本贪图王权?这时候已经皆有可能,完全看君臣自我的思想把握。天下私与不私,已经在于隐约之间。
【考诸实践,尧舜之前,未见争夺】
以这个问题考察历史实际。武力自黄帝时期就已经出现,但历史记载从黄帝到尧舜的王位传承比较清楚,没有见到争夺的记载。而且尧舜还出现了禅让。
【自从夏启,武力夺取、维护王权】
按照《史记》记载,帝禹按照尧舜的方法,举行盛大仪式向上天举荐皋陶,并且将政事授予给他,就是准备将王位传递给皋陶。但皋陶去世了,禹又举荐益,并授政给益。但是禹死后,待三年之丧完成,因为夏启威望较高,而益理政时间相对较短,威望较低,与天下人尚未融洽,所以人们都朝见启,说“这是我们君王帝禹的儿子。”夏启即天子位。
此时有扈氏不服,夏启讨伐有扈氏。根据司马迁的记述,夏启动员军队时曾经宣告:“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上天决定剿灭断绝他们的命。现在我来恭敬地执行上天的惩罚。”但是司马迁对于战争发生的原因,仍然界定为“有扈氏不服,启伐之。”
夏启向六卿执事之人宣告:“左边的如果不攻击左边,右边的如果不攻击右边,驾车的如果不让马保持正前方,你们就是不认真执行命令。执行命令的,在祖先面前赏赐。不执行命令的,在神社面前杀掉,我就要收没、杀掉你的全家。”于是灭绝了有扈氏。天下都来朝见。
所以从夏代开始,明确出现了武力夺取、维护政权。
天下国家進入私有,王位继承進入文化
天下国家進入私有,王道传统依旧继续
【自夏启开始家天下,延续四千年】
从夏启开始,中华形成了家天下的事实,经历夏商周秦汉唐宋明清诸朝。在五千年的文明史上,家天下占据了四千年。
【并非单纯私天下,王道传统依旧继续】
但是自夏启以来延续了四千年的家天下,并非单纯的天下私有,而是崇尚王道传统的家天下。
王道传统经过黄帝的系统延续流传,在政治领域的核心体现是敬天法地、爱护人民、引导三才合一。这个传统在家天下的整个四千年里一直存在,而且都作为官方的主流意识形态。
【王道传统的价值高于家天下】
如果某朝君主十分败坏,严重违背了王道传统,这个王者首先会受到劝谏。这就是王族权力与王道传统发生一般冲突的时候,王道传统的价值高于王族权力。
如果劝谏不能被接受,而且残害人民十分严重,那么这个王族的权力就会遭到质疑、甚至推翻。这就是王族权力与王道传统发生根本冲突的时候,王道传统的价值高于王族权力,甚至高于家天下。
王道内涵与王位家传开始矛盾
【家族内的人不一定是王位的最佳人选】
王位是天下公器。严格地说,家族内的人不一定是王位的最佳人选。这是王道内涵与家天下之间发生的第一个矛盾。
对于世界上的许多民族来说,因为文化内涵当中缺少系统的天下关怀,通常只需要考虑王位家传就可以。但是中华文化遵守、宣扬了五千年的王道传统。所以对于中华民族来说,王位的家族承传、与确定一个最
佳的王之间,确实存在客观的矛盾。
【并非文化所要回答的问题】
其实王位是否家传、如何传承,只是广义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却不是文化本身要回答的问题。在“天-地-人-文-教-政”的体系中,王位传承制度属于“政”的范畴。而文化在相应问题上的关注中心,只是“王者能否贯三才于一道,法天敬天,普遍关爱天下人民和生灵,有效引领天下人民?如果不能达到,如何帮助达到?”
《九评》指出:“实际上如何发展生产,采用什么样的社会制度,并不是文化要回答的问题,它只是在道德领域起着重要的引领和约束作用。”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