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朝铸:毛泽东是魔鬼的材料

发表:2009-07-18 18:32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2个留言 打印 特大

(译按:冀朝铸是周恩来和毛泽东的长期翻译,有「红墙第一翻译」之称。他对毛泽东有近身的观察。)

我的下放在一个秋天清凉的早上突然结束了。当时,我坐在一辆马车的稻草堆上,正摇摇摆摆地向着农地出发。公社的大队长,一个中年汉子,从后面赶上来,气急败坏地说:「快走!你要立即向外交部报到。有车子在等你。快!」

我匆匆拿了一些尚未清洗的替换服以及一张和向同(译按:冀的妻子)合影的照片,便被推进了车。汽车绝尘而去,只见两旁是弯下身作活的农民。我没有向司机询问原因,司机也没有说话。这是有其道理的。我们的规律非常严格,因为我的动向很可能被利用,以知悉周总理的行踪。我从不对外人透露我的工作,即使向同也知得极少。她知得愈少,麻烦也愈少。

我只能推测,我突然被传召,和当天的庆典有关,因为这天是十月一日,是建国十周年,有大型庆祝活动进行。不管怎样,我不能像刚从稻草堆上爬下来的样子出现在工作的地方。

汽车高速驶到我住所的空地停下。我立即飞奔入我的简陋的房屋,脱下我的田地衣裳,换上较为整齐的衣服鞋袜。向同不在家里。我倒出热水瓶的水,清洁手和面,以及擦去脸上的泥屑。我梳理好头发,并再三检查我没有连衣架都穿在外衣里,而左右鞋子都属同一对。(译按:冀以前曾摆过这样的乌龙。)

车子风驰电掣的驶过市区。它拐了一个弯以避开麇集在闹市道路准备游行的人群。我收到一些简单的指示,不久便发觉自己身在天安门城楼上 -- 那是我很久以前遥望毛泽东所在的地方,俯视着天安门广场。广场现在是沸腾着上百万的人群,数以万计的红旗在招展着。大批军队正在队列而过,连同各种各样的兵器和辎重。群众的呼叫声震耳欲聋。

在城楼上是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著名人物:苏联的赫鲁晓夫、北韩的金日成,以及华沙公约国的代表。中国的领导人和众多宾客在天安门塔楼前的平台上互相交换客套话语。

天安门是毛泽东在1949年10月1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地方。那时我在哈佛。当我读到他的讲词时。我两眼充满喜悦的泪光。毛说我们站起来了,我们的国家不再受人欺凌和侮辱了。

而现在,穿着灰蓝色中山装的毛泽东真人,却出现在我的眼前。他站在栏杆后面,向着看不尽像海洋一样的人群安祥地挥手。在城楼上还有周恩来总理、外交部长陈毅、毛的继承人国家副主席刘少奇、总书记邓小平,以及许多早期参加斗争而现在是国家领导人的老革命。

这些都是现代中国的创建者,都是重要的人物,我不由心里忐忑。但是,我不容许自己被紧张克服。是工作的时候了,或正如毛泽东所说,为人民服务的时候到了。

我的任务是,和几个同僚一起,协助我们的领导人和说英语的嘉宾交谈。我要注意不要突出自己,以及避免引生误会或惹出乱子。我在这里的工作是做翻译,不是呆头呆脑的看客。于是我和往常一样,把自己变成一个说洋话的娃娃。我站在中国主人的右面,隔在主人和宾客之间。这是中国的传统,比如在宴席之中,客人总是坐在主人的右面。

就这样,我成为站在毛泽东右面的人。我较毛略高 -- 就中国的标准来说,毛是个高大健壮的人。我有意识地垂下头,以免过份突出。我不知他跟谁在说话,而所说的是什么,现在我都忘记了,大概是无关痛痒的闲话。但当我靠近毛的右耳复述客人的第一句说话时,毛猛地向旁闪开,阴阴地向我瞟了一眼,说:「你声音太大了!」

为了翻译得清楚,我开始的时候确是音量较大。我吸了一口气,把声音降低,侥幸再没有乱子发生。在这一次,以及以后十多年无数次为毛的翻译中,毛都只是当我是一副说话的机器。不能说他是无情的人,只是他对我的存在视而不见,和周恩来的当我是一个人,完全不同。

「优雅」,是许多人对毛泽东的形容词。他烟不离手,但却不是疯狂抽烟的人。他动作缓慢,从容自得,有帝王之状。我留意到一些其他的领导人,试图模仿他的表情。他的眼睛经常半眯着,好像静静地想着遥远的事情。他前额非常宽阔,表现得有大智慧。而他的皮肤,对于一个快将七十岁的老人来说,是十分幼滑,唯一例外是他左下颔的那颗著名的痣。正如一个外国作家的描写那样:「和其他人相比,他似乎用不同的材料构造。凡人的情感不能进入他的心中。」毛泽东真是一块魔鬼的材料,像许多共产党人那样,是"特殊材料做成的",十二分的邪恶充满了他们的全部生命。

(译自:冀朝铸《在毛之右的人》Ji Chaozhu:The Man on Mao's Right)

冀朝铸著:《毛泽东的右臂》
熊友鱼

【该文章阅读量:1473次】【字号:大 中 小】

记得文革刚落幕,社会还很混乱,小道消息漫天飞舞,饭后茶余用来消食遣兴,也不坏。大陆人民几十年如一日,对此早已习以为常,甚至于不可一日或缺,实乃大道不行之故也。其中有一则小道消息,说是毛泽东遗孀江青,不知跟谁打架,被人打掉了假发套,在大庭广众之下露出了大光头、丑态毕露,云云。

这本不是甚么经典要闻,但事涉千夫所指的江青,以及她的台前幕后的显赫魔障,人们还是不惮津津乐道。然而历史讲的是言必有本、无征不信;小道消息"饭后茶余"可以,终是不经之谈,难以载入史册。

笔者孤陋寡闻,今始见这则传闻行诸正式的传记文字。

前中共外交官冀朝铸(Ji Chaozhu)最近推出了他的自传体回忆录。用英文写成,书名是《The Man on Mao's Right》(笔者试译为《毛之功臣》),美国蓝灯社出版(Random House,Inc.,New York,2008)。

冀氏1929年出生于山西太原,九岁随父母移居美国,大学初习理工科。1950年返回中国,旋赴朝参加韩战。在板门店会谈中,参加了一般性的事务工作,不料从此与外交工作结下终身不解之缘,也浸淫于中共外交圈长达四十余年。其巅峰时期,应是七十年代初之中美邦交会谈,其时他为毛泽东、周恩来做过口译。1979年邓小平访美,也是他的口译。官至大使级。退休后与妻子汪向同(她是该书的荣誉受献人)卜居北京。以冀氏背景,他的回忆录应有重要史料价值。

这本354页厚的回忆录分二十九章,基本上按时序写成。其廿七章一开头就用幽默的文字记下了江青的这段往事。说毛泽东的不断革命理论真神,在他死后还在继续指导女人间的不断"革命"。人民大会堂毛的棺木旁,江青置一花圈。毛的表侄孙女王海容对此甚为不满(据说是因为江青在花圈上具名自称是毛的学生),口角后便大打出手。笔者不妨再想像发挥一下:一方是山东泼妇,另一方是湖南驴子,双方又都是自命不凡、不可一世之辈,无人敢置劝言。女人打仗,以抓脸揪发最为擅长。终究王海容年轻手快,一把拽住了江青的"头发",岂料这不是"一把头发",而是整个的"头套",于是江青乖乖地露出了光头。原文说: "Her wig came off in Wang's hand,leaving her naked scalp exposed for all to see."江青早已是疾病缠身,经过治疗,留命不留发。只是这头顶功夫"寻常看不见"而已,须到关键时刻,方可"偶而露峥嵘"。

此事虽非冀朝铸亲历,而是由"高层干部"目击者口述成文,然其可信度已足用征。再加上传闻和非正式文字纪录,也可认为此史料不是孤征。

本书对中共各项外交秘辛多有披露,其中幽深处,当在中美建交前后的事务上,颇是看点。对外交界两位神秘女性,王海容和唐闻生,从发迹、到骚动、到陨落,均多着墨。描写周恩来处,也楚楚大有可掬。

文笔舒展,内容翔实,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史料。惟囿于主客观原因,不免谀词,读者鉴之。

尚未见该书的中文本译出。笔者不学,总觉得近年来有一个现象,从中文原版译出的英文书,大多流畅可读;而从英文原版译出的中文书,常觉板滞沉闷。所以笔者对未来的中译本,怀有期待。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博讯网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