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生活:一组旅美父母与儿女的故事(图)

作者:郑绅 发表:2009-03-26 22:18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天伦之乐(网络图片)

中午吃啥?

星期天。女儿女婿带着孩子回老家看望老人去了,公婆家离这约千里,他们忙中偷闲,闪电战术,早上去,晚上回。家里就剩下老爸老妈。

"中午吃什么?"快中午了,夫人问先生。

"早饭吃的晚,吃的多,肚子还饱饱的呢。"先生说。

"我也是。"夫人隨口附和。

"那咱这頓午饭就省了吧。"

"不行,不行,女儿知道了,还不知怎么说我们呢。"

"对,对,对,她这一关不好过。"

"那咱就隨便做点吃吃吧。"

"隨便?你忘了女儿给咱们立的‘规矩'了?"

"噢,忘了这茬儿了,"经先生的提醒,夫人赶紧改口,"那咱们还是老实点,按照人家定的规矩做饭吧。"

为了一顿午餐,老俩口一对一答好大一会儿,最终扯到女儿给他们定的规矩上。言谈话语中,充满了对女儿的"畏惧"。

女儿到底怎样的厉害,又给老爸老妈订了什么样的规矩?说来话长了。

心愿

二老常来美国,有旅游观光、享受天伦的成份,但主要的心愿是趁身体比较好的时候,再给孩子们帮帮忙。他们深知孩子们在美国打拼不容易,帮不上大忙帮小忙,比如带带孩子、做做饭什么的。

而几个孩子的意思呢,老人这一辈子活的不容易,把我们这一代拉扯大了又送出国来,在培养孙子辈上也付出了很多心血,现在轮到我们好好尽尽孝道,让他们安度晚年了。

可是老人顽固地坚持自己的想法,对子女说,你们的心意好是好,但是我们一辈子忙惯了,猛然叫我们来这里坐享清福,无论从心理上还是生理上,都接受不了......最终,孩子们接受了老人的意见。

让老

旧的矛盾解决了,又冒出了新矛盾:几个孩子都很忙,家里也都有孩子需要照看,两位老人来了住谁家?老人身体都还康健,老俩口也都很勤快,尤其是老母亲,管家、做饭、带孩子都很有一套,辅导孩子学习更是行家里手,名符其实的"香饽饽",住在谁家谁"沾光"。

几兄妹商量老人住哪儿时,两个哥哥、嫂嫂首先表态了:这亊不用商量的,老人已把我们的孩子带的这么大了,我们不能太贪心,该让他们去帮帮妹妹了。

老人提议道,你们家也都需要人,是否可以考虑我们两人分开过。孩子一致反对:你们年纪都大了,两人在一起,有亊夥着做,没亊说个话儿,多好;如果为了照顾我们,把二老分开来,太累了不说,伦理上更讲不通;你们放心好了,我们家的事早就安排好了,你们不用操心了。

就这样,两个哥哥嫂嫂发扬风格,把老爸老妈"让"给了妹妹。

争担

老人住哪儿的问题顺利解决了,接着老大又提出了一个问题:爸妈住在妹妹家,花费可不能叫妹妹一个人出。这个主意立即得到了老二的支持。妹妹却说,住在我这里,帮我们看孩子,老人的花销理应由我负担的。争来争去,大哥拿出我是老大的权威,一锤定音:别争了,我说了算,三家摊。弟妹们说,,分摊也行,三一三十一。老大又发话了:不能搞"平均主义",理由有两条:一,我是老大;二,収入也比你们高(不完全符合事实),理应我多出些。"弟弟妹妹虽然觉得这个分法"不公平",但是他们都很了解自己的大哥,跟他交往,尤其在涉及钱财问题时,绝对的亏己利人,知道跟他再争下去,也绝对不能让他改变主意,最后还是听从老大的拍板:"我出60%,你们两家出40%。"

讨论分摊费用的事,孩子们没让二老知道,事后听说了,心里一直热乎乎的:人家孩子为了老人的瞻养费闹得鸡飞狗跳,可俺家的孩子......

立规

到了女儿家里,两位老人真是如雨得水,有了大展身手的自由天地。因为一,大外孙女儿只有一岁多,女儿又怀了第二胎,孩子有的看了;二,女儿不大会做饭,平常吃饭,或者下饭舘,或者方便面,既不滋润,也营养失衡,而母亲正是出名的做饭髙手。

老俩口正喜不迭地安排"帮忙"规划、准备大干一番时,女儿发话了:你们都多大岁数了?干啥都悠着点吧。她给老爸老妈通了几个信息,也是立了几条规矩:一,孩子只能带一个,另一个已经找好了托儿所;二,带一个孩子,时间不能太长,大致比我们上班的早九晚五稍长点,也不能太累,少抱,多让孩子自己玩;三,家里的活儿尽量少干:洗碗,用洗碗机,吸地毯、洗厕所等卫生事项,已经找了清洁公司;其他比较重的体力活,也有我们年轻人,你们都不要插手了。老爸老妈说,有些事,我们自己能干,花那"冤枉钱"干啥?女儿说,说来说去,你们是想给我们省那几个钱,可在我们心里,你们的健康比什么都重要。女儿经常搬出她的"三字经"叮嘱老人:悠着点儿。

放权

民以食为天,吃饭第一。要吃的好,首先要解决采购问题。周末大釆购,女儿对老妈说,从今以后,买什么,买多少,全由你作主了。三位采购大员作了明确分工:老妈负责拿(架上取物),老爸推车子,女儿负责掏钱。

定是这样定了,办也按这办的,可是女儿总是对老妈有些不放心,从言谈话语中发觉大权在握的老妈,每买一件东西,都要掂量来、掂量去:"这几指小葱,一美元,合人民币八块多";"这豆角,一磅1.99美元,加税,快20元人民币了......"算着算着,心疼了。进了超市,先找打折的,再挑便宜的。

女儿很理解母亲,一辈子艰苦惯了也艰苦怕了,养就了精打细算、勤俭节约的禀性,应该说这是美德,但是如果抠的过火了,难免要影响购物质量,时间上也耗不起。果真有一次,担心的亊儿出现了,买辣椒,常买的那种,2.99美元一磅,老爸老妈都嫌贵,徘徊了好一會儿,没舍得买,看见旁边的一种,1.49美元一磅,觉得这便宜,伸手抓了半袋子。谁知回家一吃,不仅辣的不能下口,也没了原先的香味。

这可让女儿抓了把柄,笑着奚落老人道:贪便宜呀,这下该相信一分钱,一分货了吧?女儿对妈妈说,我们在这儿,挣的是美元,干嘛要折人民币呀?女儿还担心这个说法不够劲道,又搬出自己的理财观劝道,钱是挣出来的,不是省出来的,尤其在饭食上,不要因为省那几个钱,把身体委屈了。

吃饭风波

吃的问题上,女儿开始挺放任的,老人爱吃啥买啥,各式各样的糖果、点心,这拨没吃完,新的又买来了,堆的到处都是,很怕委屈了老人。后来发现,这对老人的健康不利,担心吃出肥胖和"三髙"来。于是又改变了方针:既要吃好,更要健康,积极支持母亲的"饮食革命":

素食为主,低盐少糖,尽量把菜饭做的清淡些,还逐渐地搞起了"瓜菜代"。原来女儿吃饭的口味比较重,如今当起监督员来了,发现哪样菜咸了,立即对老妈说,今天放盐多了些。对老爸的三好-好吃甜的,好吃香的(肥肉),好吃咸的,也经常提醒,这些东西吃多了不好,你自己注意控制呀。

一周里,女儿上班,三天在家,两天去公司,最令女儿担心的是不在家时老人的午餐,晚上下班回来,先要问问:"你们中午吃的啥?"听了"吃剩饭"、 "隨便凑合"了,就会马上给点"颜色"让老人看,强调必须正二八经地做饭吃;对老人处理剩饭剩菜的老观点、老作法,女儿也不断提出忠告,这点剩东西,老热,不新鲜了。有时还背着老人,偷偷地把吃剩的东西扔了。正是有了这些经验教训,所以才有了文章开头那段午饭吃啥的讨论。

又被女儿逮着了!

吃饭问题基本解决了,女儿又增添了新的"监管"项目。这天吃饭时,女儿冷不丁地问老妈:这两天你锻炼了沒有?女儿说的锻炼指的是早上外出散步。老爸老妈有个每天早晨散步的习惯,时间不是很长,一个小时左右,活动強度也不是很大,每小时八里左右,除了忒恶劣的天气,做到了雷打不动。睡了一夜,出来走走,呼吸呼吸新鲜空气,活动活动筋骨,挺舒服的,体格、精神头都觉好多了。

女儿一直赞赏二老的作法好,鼓励他们长此以往,坚持下去。谁知前几天,又是降温,又是下雪,老先生劝老伴说,天冷,路滑,你别出去了。夫人说,那我就歇两天。谁知这一歇,歇出麻烦来了,寒流过去后,再约她散步,她说,我觉得不散步也挺舒服的......

这事不知怎么让女儿知道了,开始两天,女儿好像是不介意地问,妈,你今天散步了吗?听说"没有",也没吱声,第三天,仍是"没有",女儿变脸了: "怎么不散(步)了?""我觉得不出去也很舒服的。"母亲回答时仍是一脸轻松。女儿严肃了:"你们每天坚持锻炼,多好的习惯呀。"母亲:我看XXX,不活动,不也活的好好的吗?"好个啥,不是这儿疼,就是那儿疼,吃好多药呢!"女儿的口气越发加重了。

这母女俩,整天亲的不得了,逮着点吃饭时间,都要东拉西扯地聊起没完,很少见女儿用这样的口气跟妈妈说话,更没见过她拿过别人的"隐私"来"教训"自己的母亲。

这让母亲不能不认真对待了。虽然女儿的语气重了些,但味道却是甜蜜的,暖暖的,充满了对自己健康的的关爱,赶紧改口道:"改,改,改,从明天开始。"女儿对母亲的保证仍是有点不放心,笑着问:"不图舒服了?""不图了。""能保征?""能。""还有我呢,"一直坐山观景的老爸说话了,"交给我吧,我负责监督。"

再次散步谈起这亊,母亲感慨地说,真没想到,女儿盯咱们盯的这么紧,偷两天懒也被她逮住了。

吃鱼

鱼是四大美食之一,又是公认的长寿食品,吃鱼还能讨得"富富有余(鱼)""年年有余(鱼)"。

中国人吃鱼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姜太公钓鱼的商周时代,如今吃鱼的门道更多了,不仅用鱼肉,而且用鱼皮、鱼鳞、鱼翅、鱼刺、鱼的肝肺肚脏,甚至腥气很大的鱼血,可以做出四五百种美味来。

老爸老妈都是爱吃鱼的主儿。老爸从小就爱捞鱼摸虾,老妈是出名的做鱼髙手,在国内,虽然没有做到食必有鱼,但每周一次,那是少不了的。吃鱼那天,老俩口早早赶到菜市场,挑选个儿适中、活蹦乱跳的鲤鱼,看着店老板刮鳞抠腮,开膛破肚,挑去骚筋,摆弄的干干净净,拿回家来,油锅一煎,放上葱姜蒜,浇上盐酱(油)醋,放水一煑,不大一会儿,满屋飘香,逗得人口中生津,直想流口水儿。

谁知来到美国,一看房子,儍眼了。厨房同餐厅、客厅、起居室都连在一起,没遮没拦,抽油烟机又是下吸式的,抽劲很小,做起饭来,骨都狼烟的,熏人不说,房子也被糟践了,做鱼更是腥气得不得了,哪能做呀。孩子倒是忒有孝心的,鼓励老妈,咱不能怕腥气、怕油烟就不吃鱼,别怕,该怎么做就怎么做。老人说,忍忍吧,回国多吃点,补上来。

但是孩子不死心,先是安排到车库做菜,后来又在洗衣房安了炉灶,仍然没有彻底解决油烟乱窜、气味熏人的问题,又想了新招,买现成的炸鱼块、鱼肉汉堡让老人解馋,但这些炸品又不能常吃,只能偶尔吃点。

这一天,女儿髙兴地对老人说,听人讲,商店卖的一种鱼,剥了皮儿,没骨没刺,也没腥味,咱买那吃吧。老人说,怕是价钱太髙了。女儿说,贵能贵到哪里去,该吃还得吃。就这样,把鱼买来了,下锅做好了,不仅一点腥气味没有,吃起来味道挺美的。当天饭桌上就订了计划,每周吃一次,每次都要吃个够。

买鞋

老爸的左脚"姆外翻",大脚指与脚掌处的骨头往外拱出一个包,穿鞋成了大难题。中国、美国,跑了好多商店,买不到合脚的鞋。

这一日,女儿对老爸说,从网上查到了,咱们这就去买。隨即全家出动,专程跑到几十里外的一个"大贸"去买鞋。谁知到了商店里,把搬出的肥型鞋都试了,没有一双合脚的。

回家,再上网,再寻找,得知另一处更大的名鞋专买店有这鞋,又往这个商店跑。到那儿,第一次试穿的型号就挺合脚,真是喜出往外,女儿女婿赶紧开票付款,老爸也隨即把旧鞋脱了,穿上新鞋,喜孜孜地把对女儿女婿说,这鞋就像量着我的脚做的,不大不小,不肥不瘦......隨口又问他们:"多少钱?"女儿说,买鞋,讲的是合脚,问价干啥?老爸见女儿不肯告诉价钱,心里生疑,从女儿手里要过发票一看,鞋价149.99美元,加上税,150多美元了!赶紧把鞋脱了,说,这贵的鞋子,我不穿。女儿知道老爸花钱也挺抠的,劝说道,爸,你一辈子就穿这一双贵点的鞋......老爸说,你别劝,一双鞋,一千多元人民币,说上天,我也不会穿的。女儿:为什么?老爸:心里不舒服。女儿见老爸把话说到这份儿上了,女儿没再跟老爸犟嘴,但也没有退鞋,拿回家来,期待老爸回心转意。后来经过老爸再三督促,才把鞋退了。

这事传到了两个儿子耳里。圣诞节合家大团圆时,两家不约而同地拿出不同厂家生产的三双肥型大号运动鞋,作为送给老爸的圣诞礼品。

天伦乐

为数不少的旅美老人,因为难耐寂寞,没到签证限期就提前回国了,有的甚至放弃了来之不易的绿卡。每每谈及此事,老先生和夫人总是满脸惊诧地说,我们怎么没有这个感觉呢?

问及原因,老人说,主观上,我们都比较喜欢静,都有各自"消磨"时间的爱好,整天儿手里有事、脑子不闲,没有时间去寂寞;客观上,子女们也做了很多的努力。比如,他们知道老爸喜欢上网,就特地给老爸配了电脑,得知老妈喜欢中国戏曲,就在老妈的卧室安了可收20来个中国台的有线电视;又比如,无论住在谁家,子女们不论有多忙,每天都要挤出些时间与老人说会话儿聊聊天,远在異地的孩子,则雷打不动,每周与老人进行一次电话交流;他们还一批接一批地为老人购买电话卡,鼓动老人,经常给国内亲友打个电话;他们知道老人最惦念不在身边的孙子,总是尽量安排暑假期间祖孙团聚;

逢年过节就更不用说了,中国春节,美国六节(父亲节、母亲节、情人节、感恩节、圣诞节、新年),尤其是两位老人的生日,或送卡,或送花,或送礼,或举办庆宴,总要通过某种形式有所表示;每年的圣诞节,女儿则是举家南飞,让老人尽享儿孙绕膝、三世同堂的天伦之乐。



来源:网文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