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重在“因天之序”

发表:2008-12-23 20:54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一、天下一身体一自组织

《黄帝内经》在国学经典中的地位非常独特,它是唯一一本以圣王命名的书。这就意味着生命之学在我国古代文化当中,被认为是帝王之业,是大功德和大慈悲。

那么,圣人为什么重医药?首先,圣人就是能掌控自己的人。所谓圣人就是听从自己本性的人,也就是能掌控自己和欲望的人。如果既能够掌握自己的身体和欲望,又能够使别人听从自己,那么就可以由"人"而"王"。这是圣人重医药的第-个说法。

第二个说法是:古代文化认为,天下即人身。实际上是告诉我们:人体在所有的组织系统里面是最为精密的自组织结构。自组织就是它依赖于本性而存在、而平衡、而和谐,不需要人为的强制和主观意愿,也不是你想把药补到哪里就可以补到哪里的。所以在古人眼里,身体就是天下,就是国家。中国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切皆以修身为本。生命是自自然然的一种活泼的存在,是自足的,它自己本身就是-个和谐机制。也就是说,身体比头脑更聪明,头脑是有为,身体是无为。

所以中医有一句话,叫做"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上医医国的意思,就是"天下即人身",就是掌控好了人身的人就可以治理整个国家。

千百年来,什么都变了,但是人没变,人的本性没有变,而所有的思想都是从身体中发出来的。因此,无论世界如何风云变幻,世界上最高的学问始终是研究"人"的学问,而中国文化更是以人为本的文化。比如《大学》讲至善,但最后要落实到人心的静与定;《中庸》讲太过与不及,实际上 ......

调动人体的自愈力

我们人体都有自保功能和自愈力。人体本身是一个和谐的存在,这就是人体的本性。所谓本性,就是它不需要依靠任何外在的东西,它只需依据自己就能够达到和谐。

中医对治病有一个观点,那就是"三分治七分养"。要好好地去养自己的元气,不要太依赖药。因为药不过是起到激发元气的作用,而帮助身体达到治病的目的。如果元气没有了,再好的药也不起作用。养元气就是好好地修正自己,好好地改变习惯,疾病就能去掉大半。比如让刚刚患糖尿病的病人天天去爬山,过一段时间也许尿糖就正常了。因为糖尿病就是脾湿造成的,他天天去锻炼身体,通过运化,让脾的功能恢复正常了,毛病也就好得差不多了。人体是有自愈能力的,求人不如求自己。,

中医还有一点特别重要:相信自己胜过相信仪器。自己好不好,自己应该知道。全世界到现在唯独有两件事情绝对不能用仪器去代替的,就是品酒和品茶,并且一定要有品酒师和品茶师。其实,医学也是这样。我经常说学中医远远要比学西医难得多,因为学中医绝对需要悟性,需要那种直觉,甚至病人也要有一种对生命的直觉。但现在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对自己的自信已远远不够了。我们自己觉得不舒服,到医院去检查,听医生说"没有病",然后就高高兴兴地回家来了。可是过两天,还是觉得不舒服,觉得一定有什么不对头。这个时候,最好去找一位中医。中国在过去的几千年里,没有仪器检测,没有抗生素,就靠望、闻、问、切和草根树皮,也走过来了。

现代医学基本是用药物代替人的自愈力的。整个社会在治病方面似乎都在鼓励吃药,滥用药物的趋势已经越来越重,以至于已出现由药物依赖而造成的精神疾患。最近,资深专家统计分析表明:药物的治疗在诸多因素中对健康的维护作用只占了8%,而身体自我康复能力的维护则对人体健康的贡献达到50%之多。此外,药害的肆虐也使发达国家的百姓不寒而栗。

客观地说,无论西医还是中医,都有误诊率,都有开错药的时候。所以,与其大把地吃药和营养品来扰乱人体的气机,不如靠自己身体的自愈力。

强调身心互动

中医还强调身心互动。人得病是身体和心灵的双向选择,人祛病也是身体和心灵的双向选择。因为,身心是互相影响的。

中医是讲生克的。比如,木是肝,肝的神明是"魂";火是心,心的神明是神。木生火,木如果强大的话,也就是肝气很旺的话,那么头脑就很清楚,人就很有理智。所以,理智跟我们的肝魂是相关的。肺属金,肺的神明是"魄",它就是肺气、肺经充足时所表现出来的象。西方人都认为,"魂魄"这个东西肯定是不存在的。可中医认为魂魄是存在的,而且它是神明的体现。

魄主本能,魂主理性。为什么有时候我们的本能会战胜理性?这实际上就是身体中"金克木"的一种反应。魄为金,魂为木,所以本能有时会战胜理性。人的头脑是否处于清醒的状态,这跟人的肝魂和心神有关。而人的本能的问题是由肺气和肾气来掌控的,要想把它们协调好,就涉及身心互动的问题。

人生病在很大的程度上不仅仅是身体的问题,而且还是心灵的问题,这是中医的一个很重要的观点。

不治已病治未病

中医反覆强调:要按照医道去做,而不能违背医道。医道就是生活之道。"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这句话有两种解释:一是,中医是预防医学,在没生病之前,就把为什么会得病的原因弄清楚了。这就像我们原先说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只要精神内守了,就根本不会生病。《黄帝内经》的前几篇,都是在讲如何让人不生病和如何循医道的问题。还有一种解释:高明的中医不治已经生病的这个脏器,而是要治还没有生病的脏器。举个例子,如果得了肝病,就暂时把肝放在一边治。首先,我们要弄清楚,肝病是由什么生成来的。中医认为水生木,水是肾,木是肝,肝病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肾精不足造成的。所以我们先要把肾水固摄住,让肾精充足,那肝病自然会好。还有一点,我们也必须清楚,木是肝,土是脾。中医认为木克土,所以肝得病了以后一定会往脾上转。比如,当我们遇到特别不舒畅的事或者郁闷的时候,我们的肝气一下子郁滞了。郁滞了以后,有的人表现为两胁疼痛,尤其是左边疼痛;还有一种人则表现为另外一种象,就是"食不下"。食不下是属于脾胃的问题,就是说肝气的郁滞把脾胃的气给伤害了,所以就吃不下东西了。我们经常说的"气得我都吃不下饭了"就是这个原因。

公司管理也是一样的。这里已经出问题了,就别管这儿了,得找到这个问题出现的原因,然后找出解决办法。同时,还得管住下一个环节,不要让它去影响其他方面。这就是"不治已病治未病"。如果只治病症之处,就相当于一个人已经犯错误了,这时再怎么拚命批评他,也于事无补了。

"不治已病治未病"就相当于"不治已乱治未乱"。就是说,把还没有乱的地方好好地整理,别让它再往下继续影响。"夫病已成而后药之"就相当于"乱已成而后治之"。已经生病了,然后再用药,就相当于灾难已经形成了再去挽救。很多人认为自己现在还年轻,有的耗,即使享受完了以后生病也没有关系。还有一句话,叫做"四十岁前拚命挣钱,四十岁后用钱养命"。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我们从现在开始就要彻底打消这个念头。因为有这种想法的人吃药,却把人的灵魂全部排除在外,希望全靠物质的东西来解决,这是有问题的。花钱买不来健康,生病了再去治,就好像"渴而穿井,斗而铸锥。"当渴了以后,再去挖井是来不及的;打起仗来以后,再去造兵器那也是来不及的。所以,一定要在病还没有成形的阶段就及时把它控制住。

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中、西医的差异,在于二者思维方法的不同。西医治人的病,西医讲的是病;中医治的是病了的人,讲的是"证"。还有一种说法叫西医治标,中医治本;西医重形,中医重神;西医更多的是重视器质性的病变,中医是重功能上的病变。

所以就出现一个如何看病的问题。西医说病症,比如高血压、支气管炎、糖尿病,等等,这些都是病症。中医说"证",就是把人的所有问题都综合起来判定。《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把所有的病症都可以归属到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这六个层面中去。比如说一次来了五个病人,可能开的药都是一模一样的。这时,病人会觉得很奇怪:我是高血压,他是失眠,凭什么给我们开一样的药?可是从脉象上,这几个人是同一个"证",所以这叫做"异病同治"。而有的人可能病症表现都一样,来的都是头痛,但用药未必一样。所以,中医不讲病,只讲"证"。比如说一个高血压病人,有可能在我这儿我把完脉就是太阴证,那我按太阴证的药去治高血压就没问题;但是另外一个高血压病人属于少阴的层面,那我只能开少阴层面的药。同样是高血压,可能开的药就不一样,这就叫"同病异治"。两个人病的表现虽然相同,但是要分不同的方法去治。

目前,中医面临着后继无人,这个形势很危机。幸亏中医有一个有救的地方,就是它的经典始终存在。并且总会有人去参悟它、去解读它,这就是经典存在而经久不衰的意义。

《黄帝内经》是中国文化经典里一本非常了不起的书,中医文化也是传统文化宝库里非常伟大的一部分。总而言之,要想学会怎么生活,要想学会怎么治病、怎么看待我们的身体、怎么看待我们的疾病,其实一句话就可以说清楚,"不知其要,流散无穷";要不知道要点的话,就会东学、西学、左学、右学,总是搞不清楚。这个要点就是--天人合一,就是人应该因循天的顺序、因循人的本性来生活。不仅要关注身体层面,也要关注我们精神灵魂的层面,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起良好的、符合我们生命本性的生活习性,也将有助于我们建立和谐社会并拥有和谐、自然的人生。





来源:百拇医药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