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学发展史(图)

发表:2008-12-09 17:39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中国人几千年来在通过实践不断认识,逐渐积累了丰富的医药知识。太古时期文学未兴,这些知识只能依靠师承口授,后来有了文字便逐渐记录下来,出现了医药书籍。

这些书籍,起到了总结前人经验并便于流传和推广的作用。中国医药学有数千年历史,对于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有着巨大的贡献,

由于药物中草类占大多数,所以记载药物的书籍便称为:“本草”。据考证秦汉之际,本草流行已较多,但可惜这些本草都已亡佚,无可查考。现知的最早本草著作称为:《神农本草经》,著者不详,根据其中记载的地名,可能是东汉医家修订前人著作而成。

《神农本草经》全书共三卷,收载药物包括动、植、矿三类,共 365 种!每药项下载有性味、功能与主治,另有序例简要地记述了用药的基本理论,如有毒无毒、四气五味、配伍法度、服药方法及丸、散、膏、酒等剂型,可说是汉以前中国药物知识的总结,并为以后的药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到了南北朝,梁代「陶弘景」(公元 452~536 年)将《神农本草经》整理补充,著成《本草经集注》一书,其中,增加了汉魏以下名医所用药物 365 种,称为:《名医别录》。

每药之下,不但对原有的性味、功能与主治有所补充,并增加了产地、采集时间和加工方法等,大大丰富了《神农本草经》的内容。

到了唐代,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对外交通日益频繁,外国药物陆续输入药物品种日见增加。为了适应形势需要,政府指派「李勣」等人,主持增修陶氏所注本草经,称为:《唐本草》!

后又命「苏敬」等重加修正增药 114 种,于显庆四年(公元 659 年)颁行,称为:《新修本草》或《唐新本草》,此书由当时的政府修订和颁行,所以,可算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

《唐新本草》载药 844 种,并附有药物图谱,开创了中国本草著作图文对照的先例,不但对中国药物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而且,不久即流传国外,对世界医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以上是中国古代药物知识的三次总结,以后每隔一定时期,由于药物知识的不断丰富,便有新的总结出现。

如宋代的《开宝本草》、《嘉祐补注本草》,都是总结性的。到了北宋后期,蜀医「唐慎微」编成了《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

「唐慎微」将《嘉祐补注本草》与《图经本草》合并,增药 500 多种,井收集了医家和民间的许多单方验方,补充了经史文献中得来的大量药物资料;使得此书内容更为充实、体例亦较完备!曾由政府派人修订三次,加上了“大观”、“政和”、“绍兴”的年号,作为官书刊行。


明代的伟大医药学家「李时珍」(公元 1518~1593 年),在《证类本草》的基础上进行彻底的修订,【岁历三十稔,书考八百余家,稿凡三易】。

「李时珍」编成了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本草著作——《本草纲目》,于李时珍死后三年(1596年),在金陵(今南京)首次刊行。

此书载药 1892 种,附方 11000多个。李时珍在这部书中,全面整理和总结了十六世纪以前,中国人民的药物知识,并作了很大发展!

他改绘药图订正错误,并按药物的自然属性,分为十六纲、六十类。每药之下,分释名、集解、修治、主治、发明、附方及有关药物等项,体例详明,用字严谨,是中国本草史上最伟大的著作,也是中国科学史中极其辉煌的成就。

李时珍长期亲自上山采药,远穷僻壤遍询土俗,足迹踏遍了大江南北,对药物进行实地考查、整理研究,并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力辟迂儒之谬论,痛斥方士之邪说,纠正了古代本草中,不少药物品种和药效方面的错误,才使《本草纲目》一书,达到前代一切本草远未达到的水平。

《本草纲目》在十六世纪初就流传中外,曾经多次刻印并被译成多种文字,不但对世界医学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也是研究动植矿物的重要典籍。

清代乾隆年间「赵学敏」编成《本草纲目拾遗》一书,对《本草纲目》作了一些正误和补充,增药 716 种。由汉到清,本草著作不下百余种各有所长,但可称为总结性的只有上述几书。

其余如:地方性的 ─《滇南本草》(明·兰茂)

专记外来药物的 ─《海药本草》(唐·李殉)。

记载食物疗法的 ─《食疗本草》(唐.孟铣)

记载救荒植物的 ─《救荒本草》(明·朱橚)

侧重药物鉴别的 ─《本草衍义》(宋·寇宗黄)

侧重药物炮炙的 ─《炮炙论》(南北朝刘宋·雷敩)

以及便于学习诵读、翻检查阅或临症参考的中小型本草多种...。

清代道光年间,「吴其浚」的两部专论植物的著作:《植物名实图考》和《植物名实图专长编》问世!

前者记载植物 1714 种,后者描述了植物 838 种。对于每种植物的形色性味、用途和产地,叙述颇详并附有精确插图,尤其,着重植物的药用价值与同名异物的考证,所以虽非药物专著,亦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此外,中国古代关于药物的知识,还收在许多医学和方剂学的著作中。例如:

东汉「张仲景」所著的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东晋葛洪的 ─《肘后备急方》

唐·孙思邈的 ─《干金备急方》和《千金翼方》

宋·陈师文等所编的 ─《太平惠民和济局方》

明·朱橚等的 ─《普济方》... 等,不胜枚举。

这些书籍中收载的药物和方剂,很多至今还被广泛地应用着,具有很好的疗效!很多中草药的疗效,不但经受住了长期医疗实践的检验,而且也已被现代科学研究所证实。有些中草药的有效成分和分子结构等,也已经全部或部分地研究清楚。

例如:麻黄平喘的有效成分“麻黄碱”、常山治疟的有效成分“常山碱”、延胡索止痛的主要成分“四氢掌叶防己碱”(延胡索乙素)、黄连和黄柏止痢的主要成分“小蘖碱”(黄连素)、黄芩抗菌的主要成分“黄芩素”、大黄泻下的有效成分“番泻甙”等等。

为了保证药物的疗效,中国古人在长期的实践中,对于药物的栽培、采收、加工、炮制、贮藏保管等方面,也都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

大量事实证明,中国古人通过长期实践,所积累起来的医药遗产是极为丰富、极为宝贵的!在海外,科学家们赞叹中国老祖宗的智慧,而这些道德崇高的古代医学家的智慧和心血,在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中依然望尘莫及,由此可见,“中国医药学”是炎黄子孙最珍贵的一笔资产了!

来源:中国历史文化网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