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什么事儿最令我们感到不安,心里像揣了一只上蹿下跳的小兔子一样?相信很多人都会说是我们正在经历的这场金融危机。翻开报纸、打开电视,各国政要们今儿组织经济峰会,明儿参加圆桌会议,为的就是探讨如何应对这场早就潜流暗涌、我们却无法阻止其到来的危机。
在这个普遍联系的语境下,我国自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所以中央政府出台4万亿经济刺激方案来保护经济能够持续向前发展,自是因为"家有余粮,心中不慌";地方政府也相继出台措施,拿出一派热火朝天的劲头追加投资,开建项目工程,规模远超预期。
钱从哪来我们不必关心了,现在已经有这么一笔钱摆在这儿待用了。我们应该关心的是这笔钱的流向,它怎么花,会花在哪儿?综合各家报道,笔者发现有地方政府有两个危险的倾向可能导致这笔钱的最后效果大打折扣。
第一个倾向是地方政府重视基础建设,轻视民生投资。中央政府希望这笔新增加的投资重点用于民生,比如"国十条"第一条就是"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能够减少老百姓的后顾之忧,缓和穷富阶层之间的紧张气氛,继而能够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地方政府在市场经济中也是一个利益主体,所以如何分配政府主导的投资是一个博弈的过程。因为关系切身利益,所以地方政府立意显然就没那么高了,无论冠以什么名目,他们的大部分投资都是以促进当地GDP增长为直接目的的,说的再赤裸一点那就是为了政绩。这从他们规划的选择中可以管窥一二,比如铁路、公路、电厂、房地产等可以迅速拉动当地经济并且在任期内就可以显示效果的项目被放在了重点位置,相比之下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方面的民生投资只能叫人感慨聊胜于无了。
第二个倾向是重视城市建设,轻视农村工程。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一个重大隐患就是城乡二元结构化,城市高速发展,农村虽然也有进步但却一直在低处徘徊。要想解决这个矛盾,保证经济持续发展,就得着手解决。"国十条"中数项政策涉及改善城乡二元结构,中央政府将不少新增投资用于农村民生改善和医疗教育,就是这种考量在政府决策中的具体体现。
地方政府的规划蓝图里,大部分的投资却都流向城市。这里只要稍加观察就可以看到政府部门对农村、对农民的习惯性遗忘,究其根本是"马太效应"在作祟。农村经济基础薄弱,虽然有很大的上升潜力,但是要想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并非一朝一夕的工夫。而城市则因为这么多年的积累,短期效果不容小觑。这样,农村因为在二元结构下的天生弱势地位,已经失去了先机。尽管此次地方政府在农村的医疗和教育方面,也有相当规模的投资,但是现状仍然不能改变。
和城市相比,农村的落后不仅仅在于物质,而在于劳动力素质不高。农村一直处于经济链条的下端,要想改变,政策就得向农村倾斜,就得持续增加农村的教育、卫生投资,不能只把钱投向看起来回报高的行业项目。因为只有劳动力素质提高了,农民才能有钱,才能把农村培养成一个巨大的市场,才能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健康平稳快速发展。此次增加投资刺激经济是一个契机,如果地方政府继续对农村习惯性遗忘,就算现在看起来一切都很美好,而最终却一无所有。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BBC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