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的色彩: 本科出国留学的思考(图)

作者:朱溪月 发表:2008-11-19 18:02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作者朱溪月在柏林

去年,当我们的学姐被哈佛大学录取时,校园内早已燃烧的出国热潮似乎达到了顶峰:原来美国顶尖大学不只是一个梦!于是更多的人加入了出国的行列,一时间留学热轰轰烈烈,惊动学校。这样的情况并不只是我们学校,在很多地方也在不断上演。诚然,不断壮大的出国申请者的队伍中有越来越多的精英,不过不能否认的是仍有相当一部分的人是跟风者,他们最终的申请结果未必令人满意,甚至有人美国中国高校两头空。事实残酷的一面让我们不得不对美国本科留学静下心来思考,冷眼看待这一切,以便后来的申请者能在留学的路上走的更顺利、更成功。

为什么我们要出国读本科?也许有人毫不犹豫的回答:因为美国大学好。那究竟好在哪里?排名高?名声响当当?教育理念好?奖学金丰厚?可以躲避高考?这些因素从表面上、媒体宣传的角度来看的确很诱人,可是不见得对一个人的人生发展有绝对积极的影响。

首先说排名,引用最广泛的是US News每年一度的大学排名。班里一个同学曾经问我:XXX是今年咱班申请者里最强的吧?我问她理由。她说:那个人申请到的大学排名第5吧,是不是比你们都高?

这样的观点并不是个例。按照中国教育的主流观点,哪个大学比哪个大学高一名仿佛就会说明什么大问题。这样的误解导致有的人对大学的第一印象,甚至是所有印象,都停留在排名高低。各位申请者们,如果你还在这个阶段,那么首先,请你去看完整版的排名,看看US News所使用的评分标准。这样我们会发现,即使是排在第一的Princeton并非每项都是顶尖--排在第21的UC Berkeley的学生在高中的排名比Princeton的还要高。这些差异其实能从侧面反映出学校招生时的侧重点:有的侧重高中的成绩单,有的侧重SAT的分数,有的侧重申请者的文笔等等,不一而足,需要申请者自己比较、分析、总结。

其次,请你仔细阅读学校的网站、宣传册,并积极与学校学生或是校友沟通。历届的申请者都感觉到,在这个过程中能够窥见不同学校特定的风格。注意,这里说的风格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大家千万不要把学校就固定在那么几个stereotype的词汇上,而是要把那种校风理解成一种"求同存异"的状态。

最后,如果有可能,推荐大家去校园实地考察一下,我们能收获在网上找不到的生活细节。经历了这样的过程,申请者会对学校有更深刻的了解。这样的程序下来,很多申请者都认同一点:排名相差十名左右的学校可能不分高下,因为他们有的擅长国际政治,有的擅长经济,有的是工程学名校,有的仿佛就是为美国各大公司培养尖端人才,各有各的优劣。再加上学校位置、人数、历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也许US news上排名高的在每个特定的申请者心目中不见得就是最好的。总结来说,各种排名可以作为我们很好的起步工具,而真正大学的优劣则是在深入了解大学和申请者各自的特点后,排在每个人心中的独特的榜单。

其实深入了解美国大学的过程也是了解美国教育理念,甚至是美国意识形态的过程。今年开两会的时候一位人大代表在谈论经济发展时说:我们可以不讨论意识形态,可是我们必须要讨论利益问题。这句话放在改革开放30周年的时间点上是明智的,可是放在申请美国大学中就有弊端。因为我们在申请的是另一个国家里、另一种教育体制下的大学,我们就一定要思考这种体制/理念是否适合自己。很多申请者都说做申请材料的时候要"be yourself"才能成功,其实这就是美国重视个人主义的一种体现。也许两个申请者曾在同样的小学、初中、高中就读,同样的参与了学生会等社会活动,标准化考试考出了相似的分数,家庭的经济状况又相当,也许他们在中国大学的入学竞争中会被同一个大学的同一个出色的专业录取,可是在美国不是。因为在申请者的申请材料中,每个人所珍视的东西不同,所写的角度肯定不会完全一样,甚至他们会把生活中的小事写进申请文件,而这些小事会因人而异。正是在这样那样的细节中,申请者或是有意或是无心的体现了自己独特的品质。

以上举了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来说明美国大学的环境是强调individualism的。如果你仍处于在学校听老师的要求办事,回家来听家长的安排来规划专业、人生,看周围的人或是社会流行干什么也不假思索跟风去做的话,请你尽快开始独立思考(不是单纯的counteract,而是思考!)。进行独立的思考最实效的好处是,它会帮助你整理自己的足迹,发掘最独特的自己,并成功的展现给大学,逐渐做出一套真正属于你自己的申请材料。更长远的讲,"be yourself"能让一个个体在信息爆炸、全球化的时代不致迷失方向,以谋求对自己最有利的发展。当然,话说回来,逐渐成为一个有自己特点的个体是人生中的一个阶段,每个人经历的时间点会不一样。如果在这点上你仍然对自己没有足够的信心,考虑研究生再出国读书也是很明智、很自我的选择。

另一个被申请者普遍认同的美国大学的理念是自由。这里的自由首先从它的选择专业上体现。美国大学生最晚可以到大三再确定自己的专业,录取的时候只看学院,不看专业。这样的结果是留给学生很大的空间去探索各个领域的知识,发掘他们真正喜欢和擅长的东西。有很多大学还可以让学生创造自己的专业;每年有学生创立的社团更是名目繁多、层出不穷。更深层次的,很多大学自由的氛围对学生各种发展都相当支持--无论他们想搞研究或是就业,想做什么样史无前例的事情,都会有人了解相关的信息。只要学生愿意自主寻找,在名校内他们总能得到满意的结果。

那么现在,所有申请者,请问问你自己:在一个自由的环境中,我想做什么?如果"拿着信用卡去消费",或是"无休止的参加派对",或是"打XX电脑游戏"占据了你答案的前几位,那么小心,到了美国大学那种自由的环境中,你可能就会像某些前辈一样沉沦,甚至被开除学籍。美国大学里的自由表面上是一种轻松读书、轻松毕业的假象,其实它是在培养学生自我控制、自我管理、自我鞭策的品质。15元钱买到毕业论文顺利毕业的情景更多的在某些中国大学出现,在美国很少有人能这样轻易过关。那些教授是真正热爱他们那个领域的人;同时多年写论文、批改论文的经验练就了他们一副火眼金睛,遇到抄袭、剽窃、试图蒙混过关的论文,他们会感到自己为之狂热的知识被玷污、被美国人视为至宝的诚信被践踏,教授怎能原谅?所以想在美国大学成功我们必须读很多书、认真的写论文。在一个很自主的环境中,一个人若是没有较强的自我约束和内在动力的话,是很难做到以上的。申请者们,请挑战性的问一问你自己:把长达一篇纸的书单上的书找出来,读下来,再写出一篇8页左右的论文,我能做到么?在美国大学,尤其是名校,你必须这样。

另外,还有相当多的大学持有博雅教育的理念,这是一个在申请者中有褒有贬的理念。这些大学在课程安排上,要求学生必须在各个领域修一定的学分--即使那个领域和你的专业毫无关联。有一些大学,如University of Chicago, Columbia University, Princeton University等更是要求所有学生学习核心课程(common cores),其内容涉及人文、历史、社科、数学、自然科学、甚至体育等诸多领域,占据了学生课业负担的三分之一左右。这种安排我个人很是喜欢,不过对一些知识很专业化的申请者来说可能就会是个顾虑。那么,对倡导博雅教育的大学倾心的申请者,请你仔细考虑,你是否也是衷心的赞同这样的教育理念?如果不是,即使你成功的被这所大学录取,你今后四年的生活也不会快乐。

以上是在申请者中普遍认同的美国大学不同于中国大学的教育理念。请各位申请者扪心自问,这样的理念与你的信条是否基本契合?抑或你和美国大学其实是相互不适合的?

再谈谈奖学金的问题。这几年,媒体常会爆出XXX获得美国大学高额奖学金的新闻,动辄一年4、5万美元。这对于很多中国家庭来说是很具有吸引力的。不过我们必须清楚的看到,中国申请者作为国际学生,所能被分配到的奖学金是少数,大多数还是要流向美国本土学生的,这种情况在公立大学中尤为典型。这样一来,我们很可能要了高额的奖学金,最后拿不到录取;或是申请时不申请奖学金,拿到录取,然后花至少100万人民币去读美国大学,甚至更糟糕的,读一所美国非顶尖的大学。以上哪一种情况都和很多人的美国大学梦背道而驰,可事实就是如此。尤其在可预见的将来,申请总人数越来越多,实力强劲又不申请奖学金的人也越来越多。对于美国大学来讲,他们当然更愿意录取同等优秀且不要奖学金的国际学生了。在我认识的几十个同届申请者中,因为申请奖学金至今未被录取的就有十个左右,而很有实力又不申请奖学金的人轻易就能拿到五个录取。这个比例不容忽视。拿到奖学金的人终归只是那些又有实力又有运气的少数,奖学金是申请美国大学的附属产品。所以,如果你是为了奖学金的诱惑而申请美国大学,那么请你修正或是放弃你的美国大学梦。并且请你仔细考虑:如果真的家里要出很可观的资金,并且你申请到的只是一所排名100左右的大学,你真的值得去美国大学读书吗?不要以为这样的情况只存在于假设之中,它已经被很多的申请者惨痛的证实了,你会是下一个吗?

最后,想说说美国大学的录取标准。我们当时做申请时问前辈,现在一些后辈来问我们:到底什么样的人才会被XX大学录取啊?说实话,被录取的人自己也不清楚到底为什么会被录。

曾经有个要高考的朋友问我:是不是分数很低学校一下子就不会看你的申请呀?我想了想,说:我只听说过SATI考到2300以上(满分2400)没被名校录取的,没听说过只因为分数低就直接被拒掉的。按照中国人的传统观点,只要分数高,走到哪里都是"好学生",肯定会有好大学上。可是在美国大学申请中,唯一的硬性标准化考试SAT,在我看来,只是一个门槛的作用:你考到了一定的高分段,不代表学校会录取你,只是你没有给学校一个拒掉你的理由;你考了不太理想的分数,也可能被知名的大学录取。

还有一个近似误解的思想在一些申请者中很普遍:只要我把自己包装的适合XX大学的风格,那个大学应该就会录我吧?其实不然,第一,我们所认为的"大学"风格很多是通过有限的"大学介绍"一类的文章或是短暂的校园访问得来的,未免偏颇;第二,毕竟我们不是录取官,我们不知道自己身上什么闪光点会被他们看重。我自己申请一轮下来对这点体会颇深。有三个大学,我当时自认为和他们风格很匹配,可最后却直接被拒掉。有一个大学,我是1月1号最后一个提交的申请,却提供给我奖学金,此奖学金据说每年只给十几个国际学生。当时在网上看到那份录取我很惊诧,至今仍未明白到底为什么学校就看中了我。不过"风格论"也有成功的案例:申请者一般都会申几所保底学校,即自己十拿九稳、排名不是很高的学校。我当时时间仓促,冒险只申了一所。因为发现那个学校的强项正好和我的经历有很强的匹配性,所以写它的申请文件时我很顺手,对学校的喜爱自然流露--结果学校给了我高额奖学金。因为就如同我之前说的,"风格"在我看来只是一种求同存异的混沌状态,也许你是因为契合学校的理念而被录取,也许你的到来会给校园增加一道别样的风景,那你也可能被录取。所以到底"风格"在录取中有多大的分量,是正促进还是反促进,很多申请者都说不清。

当然,录取的的标准中长期、出色的课外活动也是为申请者加分的。其他因素还包括高中成绩、学科竞赛获奖情况、个人特长(如音乐、美术、体育等)、社区服务、与大学的关系(如校友子女)、面试等等,不一而足。诸多变量的累加使得申请没有量化的录取标准,其结果更是难以预料。

也许大家已经发现,申请美国名校其实是充满艰辛、变数的路途,并不是一些人眼中逃避高考的捷径。绝大多数申请到美国名校的中国高中生都经历过无数挣扎:一天背上百个GRE单词,二十五分钟写一篇英语作文,一连几天苦思冥想确定essay的素材,做申请材料每天睡3~6小时,即使脑子已经不转了也要逼自己写好文件再睡觉,细致填完上百份英文表格,打理十几个学校的申请进度并将相关材料及时归类,逼着自己叩问自己的优势,逼着自己放下骄傲接受自己这样那样的劣势,逼着自己平衡学校成绩和申请准备,在学校不支持出国的政策的夹缝中挣扎,在等待的几个月中逼着自己静下心来踏实的做别的事情......这一路的苦与累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真正能体会。所有申请者,你做好准备了吗?如果在慎重的思考后,你认为自己真正适合美国的本科教育,那么今后的一路上无论遇到什么困难,请把它们视作理所应当,请你有坚定的决心走到最后!如果在深思熟虑后,你发现自己也许在现阶段还不适合到美国深造,这也不代表你的失败,而这是你独特的人生发展历程。留下来,对你来说就是最适合的选择。

结束语

很多人现在或是自主的,或是被周围所鼓动,心里都装着一个美国大学梦。有梦想的生活是有色彩的,但要实现梦想我们必须要有最实事求是的态度,最踏实的行动,和不停思考的头脑。只有当我们把梦想当成目标一样去完成时,有一天你才能真正走到梦想身边,在那一刻,回头看看,骄傲而释然的微笑。



来源:新东方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