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想的色彩: 本科出國留學的思考(圖)

作者:朱溪月 發表:2008-11-19 18:02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作者朱溪月在柏林

去年,當我們的學姐被哈佛大學錄取時,校園內早已燃燒的出國熱潮似乎達到了頂峰:原來美國頂尖大學不只是一個夢!於是更多的人加入了出國的行列,一時間留學熱轟轟烈烈,驚動學校。這樣的情況並不只是我們學校,在很多地方也在不斷上演。誠然,不斷壯大的出國申請者的隊伍中有越來越多的精英,不過不能否認的是仍有相當一部分的人是跟風者,他們最終的申請結果未必令人滿意,甚至有人美國中國高校兩頭空。事實殘酷的一面讓我們不得不對美國本科留學靜下心來思考,冷眼看待這一切,以便後來的申請者能在留學的路上走的更順利、更成功。

為什麼我們要出國讀本科?也許有人毫不猶豫的回答:因為美國大學好。那究竟好在哪裡?排名高?名聲響噹噹?教育理念好?獎學金豐厚?可以躲避高考?這些因素從表面上、媒體宣傳的角度來看的確很誘人,可是不見得對一個人的人生發展有絕對積極的影響。

首先說排名,引用最廣泛的是US News每年一度的大學排名。班裡一個同學曾經問我:XXX是今年咱班申請者裡最強的吧?我問她理由。她說:那個人申請到的大學排名第5吧,是不是比你們都高?

這樣的觀點並不是個例。按照中國教育的主流觀點,哪個大學比哪個大學高一名彷彿就會說明什麼大問題。這樣的誤解導致有的人對大學的第一印象,甚至是所有印象,都停留在排名高低。各位申請者們,如果你還在這個階段,那麼首先,請你去看完整版的排名,看看US News所使用的評分標準。這樣我們會發現,即使是排在第一的Princeton並非每項都是頂尖--排在第21的UC Berkeley的學生在高中的排名比Princeton的還要高。這些差異其實能從側面反映出學校招生時的側重點:有的側重高中的成績單,有的側重SAT的分數,有的側重申請者的文筆等等,不一而足,需要申請者自己比較、分析、總結。

其次,請你仔細閱讀學校的網站、宣傳冊,並積極與學校學生或是校友溝通。歷屆的申請者都感覺到,在這個過程中能夠窺見不同學校特定的風格。注意,這裡說的風格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大家千萬不要把學校就固定在那麼幾個stereotype的詞彙上,而是要把那種校風理解成一種"求同存異"的狀態。

最後,如果有可能,推薦大家去校園實地考察一下,我們能收穫在網上找不到的生活細節。經歷了這樣的過程,申請者會對學校有更深刻的瞭解。這樣的程序下來,很多申請者都認同一點:排名相差十名左右的學校可能不分高下,因為他們有的擅長國際政治,有的擅長經濟,有的是工程學名校,有的彷彿就是為美國各大公司培養尖端人才,各有各的優劣。再加上學校位置、人數、歷史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也許US news上排名高的在每個特定的申請者心目中不見得就是最好的。總結來說,各種排名可以作為我們很好的起步工具,而真正大學的優劣則是在深入瞭解大學和申請者各自的特點後,排在每個人心中的獨特的榜單。

其實深入瞭解美國大學的過程也是瞭解美國教育理念,甚至是美國意識形態的過程。今年開兩會的時候一位人大代表在談論經濟發展時說:我們可以不討論意識形態,可是我們必須要討論利益問題。這句話放在改革開放30週年的時間點上是明智的,可是放在申請美國大學中就有弊端。因為我們在申請的是另一個國家裡、另一種教育體制下的大學,我們就一定要思考這種體制/理念是否適合自己。很多申請者都說做申請材料的時候要"be yourself"才能成功,其實這就是美國重視個人主義的一種體現。也許兩個申請者曾在同樣的小學、初中、高中就讀,同樣的參與了學生會等社會活動,標準化考試考出了相似的分數,家庭的經濟狀況又相當,也許他們在中國大學的入學競爭中會被同一個大學的同一個出色的專業錄取,可是在美國不是。因為在申請者的申請材料中,每個人所珍視的東西不同,所寫的角度肯定不會完全一樣,甚至他們會把生活中的小事寫進申請文件,而這些小事會因人而異。正是在這樣那樣的細節中,申請者或是有意或是無心的體現了自己獨特的品質。

以上舉了一個比較極端的例子來說明美國大學的環境是強調individualism的。如果你仍處於在學校聽老師的要求辦事,回家來聽家長的安排來規劃專業、人生,看周圍的人或是社會流行幹什麼也不假思索跟風去做的話,請你盡快開始獨立思考(不是單純的counteract,而是思考!)。進行獨立的思考最實效的好處是,它會幫助你整理自己的足跡,發掘最獨特的自己,並成功的展現給大學,逐漸做出一套真正屬於你自己的申請材料。更長遠的講,"be yourself"能讓一個個體在信息爆炸、全球化的時代不致迷失方向,以謀求對自己最有利的發展。當然,話說回來,逐漸成為一個有自己特點的個體是人生中的一個階段,每個人經歷的時間點會不一樣。如果在這點上你仍然對自己沒有足夠的信心,考慮研究生再出國讀書也是很明智、很自我的選擇。

另一個被申請者普遍認同的美國大學的理念是自由。這裡的自由首先從它的選擇專業上體現。美國大學生最晚可以到大三再確定自己的專業,錄取的時候只看學院,不看專業。這樣的結果是留給學生很大的空間去探索各個領域的知識,發掘他們真正喜歡和擅長的東西。有很多大學還可以讓學生創造自己的專業;每年有學生創立的社團更是名目繁多、層出不窮。更深層次的,很多大學自由的氛圍對學生各種發展都相當支持--無論他們想搞研究或是就業,想做什麼樣史無前例的事情,都會有人瞭解相關的信息。只要學生願意自主尋找,在名校內他們總能得到滿意的結果。

那麼現在,所有申請者,請問問你自己:在一個自由的環境中,我想做什麼?如果"拿著信用卡去消費",或是"無休止的參加派對",或是"打XX電腦遊戲"佔據了你答案的前幾位,那麼小心,到了美國大學那種自由的環境中,你可能就會像某些前輩一樣沉淪,甚至被開除學籍。美國大學裡的自由表面上是一種輕鬆讀書、輕鬆畢業的假象,其實它是在培養學生自我控制、自我管理、自我鞭策的品質。15元錢買到畢業論文順利畢業的情景更多的在某些中國大學出現,在美國很少有人能這樣輕易過關。那些教授是真正熱愛他們那個領域的人;同時多年寫論文、批改論文的經驗練就了他們一副火眼金睛,遇到抄襲、剽竊、試圖矇混過關的論文,他們會感到自己為之狂熱的知識被玷污、被美國人視為至寶的誠信被踐踏,教授怎能原諒?所以想在美國大學成功我們必須讀很多書、認真的寫論文。在一個很自主的環境中,一個人若是沒有較強的自我約束和內在動力的話,是很難做到以上的。申請者們,請挑戰性的問一問你自己:把長達一篇紙的書單上的書找出來,讀下來,再寫出一篇8頁左右的論文,我能做到麼?在美國大學,尤其是名校,你必須這樣。

另外,還有相當多的大學持有博雅教育的理念,這是一個在申請者中有褒有貶的理念。這些大學在課程安排上,要求學生必須在各個領域修一定的學分--即使那個領域和你的專業毫無關聯。有一些大學,如University of Chicago, Columbia University, Princeton University等更是要求所有學生學習核心課程(common cores),其內容涉及人文、歷史、社科、數學、自然科學、甚至體育等諸多領域,佔據了學生課業負擔的三分之一左右。這種安排我個人很是喜歡,不過對一些知識很專業化的申請者來說可能就會是個顧慮。那麼,對倡導博雅教育的大學傾心的申請者,請你仔細考慮,你是否也是衷心的贊同這樣的教育理念?如果不是,即使你成功的被這所大學錄取,你今後四年的生活也不會快樂。

以上是在申請者中普遍認同的美國大學不同於中國大學的教育理念。請各位申請者捫心自問,這樣的理念與你的信條是否基本契合?抑或你和美國大學其實是相互不適合的?

再談談獎學金的問題。這幾年,媒體常會爆出XXX獲得美國大學高額獎學金的新聞,動輒一年4、5萬美元。這對於很多中國家庭來說是很具有吸引力的。不過我們必須清楚的看到,中國申請者作為國際學生,所能被分配到的獎學金是少數,大多數還是要流向美國本土學生的,這種情況在公立大學中尤為典型。這樣一來,我們很可能要了高額的獎學金,最後拿不到錄取;或是申請時不申請獎學金,拿到錄取,然後花至少100萬人民幣去讀美國大學,甚至更糟糕的,讀一所美國非頂尖的大學。以上哪一種情況都和很多人的美國大學夢背道而馳,可事實就是如此。尤其在可預見的將來,申請總人數越來越多,實力強勁又不申請獎學金的人也越來越多。對於美國大學來講,他們當然更願意錄取同等優秀且不要獎學金的國際學生了。在我認識的幾十個同屆申請者中,因為申請獎學金至今未被錄取的就有十個左右,而很有實力又不申請獎學金的人輕易就能拿到五個錄取。這個比例不容忽視。拿到獎學金的人終歸只是那些又有實力又有運氣的少數,獎學金是申請美國大學的附屬產品。所以,如果你是為了獎學金的誘惑而申請美國大學,那麼請你修正或是放棄你的美國大學夢。並且請你仔細考慮:如果真的家裡要出很可觀的資金,並且你申請到的只是一所排名100左右的大學,你真的值得去美國大學讀書嗎?不要以為這樣的情況只存在於假設之中,它已經被很多的申請者慘痛的證實了,你會是下一個嗎?

最後,想說說美國大學的錄取標準。我們當時做申請時問前輩,現在一些後輩來問我們:到底什麼樣的人才會被XX大學錄取啊?說實話,被錄取的人自己也不清楚到底為什麼會被錄。

曾經有個要高考的朋友問我:是不是分數很低學校一下子就不會看你的申請呀?我想了想,說:我只聽說過SATI考到2300以上(滿分2400)沒被名校錄取的,沒聽說過只因為分數低就直接被拒掉的。按照中國人的傳統觀點,只要分數高,走到哪裡都是"好學生",肯定會有好大學上。可是在美國大學申請中,唯一的硬性標準化考試SAT,在我看來,只是一個門檻的作用:你考到了一定的高分段,不代表學校會錄取你,只是你沒有給學校一個拒掉你的理由;你考了不太理想的分數,也可能被知名的大學錄取。

還有一個近似誤解的思想在一些申請者中很普遍:只要我把自己包裝的適合XX大學的風格,那個大學應該就會錄我吧?其實不然,第一,我們所認為的"大學"風格很多是通過有限的"大學介紹"一類的文章或是短暫的校園訪問得來的,未免偏頗;第二,畢竟我們不是錄取官,我們不知道自己身上什麼閃光點會被他們看重。我自己申請一輪下來對這點體會頗深。有三個大學,我當時自認為和他們風格很匹配,可最後卻直接被拒掉。有一個大學,我是1月1號最後一個提交的申請,卻提供給我獎學金,此獎學金據說每年只給十幾個國際學生。當時在網上看到那份錄取我很驚詫,至今仍未明白到底為什麼學校就看中了我。不過"風格論"也有成功的案例:申請者一般都會申幾所保底學校,即自己十拿九穩、排名不是很高的學校。我當時時間倉促,冒險只申了一所。因為發現那個學校的強項正好和我的經歷有很強的匹配性,所以寫它的申請文件時我很順手,對學校的喜愛自然流露--結果學校給了我高額獎學金。因為就如同我之前說的,"風格"在我看來只是一種求同存異的混沌狀態,也許你是因為契合學校的理念而被錄取,也許你的到來會給校園增加一道別樣的風景,那你也可能被錄取。所以到底"風格"在錄取中有多大的份量,是正促進還是反促進,很多申請者都說不清。

當然,錄取的的標準中長期、出色的課外活動也是為申請者加分的。其他因素還包括高中成績、學科競賽獲獎情況、個人特長(如音樂、美術、體育等)、社區服務、與大學的關係(如校友子女)、面試等等,不一而足。諸多變數的累加使得申請沒有量化的錄取標準,其結果更是難以預料。

也許大家已經發現,申請美國名校其實是充滿艱辛、變數的路途,並不是一些人眼中逃避高考的捷徑。絕大多數申請到美國名校的中國高中生都經歷過無數掙扎:一天背上百個GRE單詞,二十五分鐘寫一篇英語作文,一連幾天苦思冥想確定essay的素材,做申請材料每天睡3~6小時,即使腦子已經不轉了也要逼自己寫好文件再睡覺,細緻填完上百份英文表格,打理十幾個學校的申請進度並將相關材料及時歸類,逼著自己叩問自己的優勢,逼著自己放下驕傲接受自己這樣那樣的劣勢,逼著自己平衡學校成績和申請準備,在學校不支持出國的政策的夾縫中掙扎,在等待的幾個月中逼著自己靜下心來踏實的做別的事情......這一路的苦與累只有經歷過的人才真正能體會。所有申請者,你做好準備了嗎?如果在慎重的思考後,你認為自己真正適合美國的本科教育,那麼今後的一路上無論遇到什麼困難,請把它們視作理所應當,請你有堅定的決心走到最後!如果在深思熟慮後,你發現自己也許在現階段還不適合到美國深造,這也不代表你的失敗,而這是你獨特的人生發展歷程。留下來,對你來說就是最適合的選擇。

結束語

很多人現在或是自主的,或是被周圍所鼓動,心裏都裝著一個美國大學夢。有夢想的生活是有色彩的,但要實現夢想我們必須要有最實事求是的態度,最踏實的行動,和不停思考的頭腦。只有當我們把夢想當成目標一樣去完成時,有一天你才能真正走到夢想身邊,在那一刻,回頭看看,驕傲而釋然的微笑。



来源:新東方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