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银行,有炒股,却没有性?
新年伊始,英国很多媒体报道了中国网民搜索最频繁的词汇这条新闻。就连BBC、《每日电讯报》这类一向不苟言笑的大媒体都忍俊不止地调侃了一番。原因是,根据谷歌中国统计,中国网民去年查询最多的字眼前五名中包括三家大银行的名字和"股票","性"未能挤进前10名。
中国政府严厉封杀色情网站
在求知榜上,中国网民最常提的问题是"什么是蓝筹"以及"如何炒股"。但在全球排名榜上位居榜首的问题是"什么是爱"和"如何接吻"。
难道中国人不关心性?BBC的新闻网站可不这么认为。报道说,中国政府严厉封杀色情网站,这才可能是网民不搜"性"的原因。
"勇敢无畏"
包括英国在内的许多国家,不论战争、气候、次贷、房产等头条新闻多么恐怖,性,永远都是网民最爱搜的字眼之一。
网络时代,人们周围的性诱惑实在是太多了。有了互联网,任何人都可以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轻而易举地接触到性。自由国家,搜"性"不犯法,本无可厚非。但是,骚动不安的青少年,非常容易就会被"性"的光怪陆离蛊惑得忘乎所以。
在这一方面,英国少男少女之"勇敢无畏"能令所有欧洲国家汗颜。世界卫生组织刚刚公布的调查报告指出,在接受调查的24个欧洲国家中,英国青少年"偷尝禁果"的年龄最低。
在英格兰,39.9%的女孩子未满15岁(法定年龄是16岁)就已经"失身",位居欧洲榜首。第二名是威尔士:38.5%,第三名是苏格兰:34.1%。16岁以下的男孩表现略好,有过性生活经验的比例为34.9%,位居欧洲第二,仅次于乌克兰的47.1%。
调查结果中最让人担忧的是,15%以上的英国青少年在发生性行为时没有采取适当的避孕措施。
难怪,英国的少女怀孕率也是欧洲冠军,比荷兰高6倍,比意大利高4倍,比法国高3倍。"穿校服的妈妈",成了一个老大难问题。
校服妈妈
每一天,英国仍然有20名未成年少女怀孕。
去年年底,趁着人们过圣诞无心看新闻,"儿童、学校与家庭部"悄悄地公布了少女妈妈的统计数字。数字显示,在2005年(已有统计数字的最后一个年度),英国16岁以下少女怀孕人数为7462人,与上一年度相比增加了4%。伦敦东南的蓝伯斯(Lambeth)是少女怀孕高发区的第一名:每1000名13-15岁的少女当中平均有19.5人怀孕。换句话说,每50个穿校服的女生中就有1人怀孕。
怀孕少女中大概有一半的人选择堕胎。也就是说,过去三年中,英国有1万多名不到投票、驾车、饮酒年龄的少女堕胎,另外1万多人成了母亲。这样的数字,听起来真是让人心碎。
政府的目标是在2010年将少女怀孕率减半,为此,曾掀起一系列"严打"运动,其中包括投资1.5亿英镑大打电视广告,同时还在学校加强性教育。但是,1998年至今,少女怀孕率仅减少了11%,既定目标可望不可及。
青少年"性"政策中引起非议最多的有两条。其一是青少年获得避孕工具、堕胎药物更加容易。目前,少女不用通知家长即可以从学校护士那里领取堕胎药,将来还有可能直接从药房购买。其二是少女妈妈享受的住房、福利补贴。
部分批评人士认为,这样的措施简直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如同前面说过的那样,现在,性,无孔不入。有专家认为,面对这种程度的性泛滥的冲击,如果青少年很容易就可以拿到避孕工具、堕胎药物,既会导致青少年错误地认为,只要不生孩子,未成年性行为无所谓;还会导致青少年的性行为更加冒险、不负责任。比如说,女孩子将堕胎药看作紧急避孕药。
有人形容政府现在的做法是"有系统地搬走了限制青少年性行为的一切障碍"。
著名记者尼尔·林顿最近在《泰晤士报》上撰文严词指责政府的救济措施是导致少女性行为不负责任的重要原因。文章认为,如果少女知道自己不能免费接受堕胎、生了孩子拿不到救济;家长知道自己要承担孩子性行为的经济后果,双方可能都会更多地考虑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种个人责任的转变可能立即就会导致少女怀孕率的下降。
"文化革命"
大作家们早就慨叹过了,哪个少男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青少年尝试禁果,自古以来早已有之,今后仍会继续存在。
慈善组织"家庭教育基金会"的诺曼·维尔斯的一番话让我颇有同感。他说,依赖普及避孕手段和性教育不可能实现降低少女怀孕率的目标。维尔斯认为,现在,英国人把性看作"随随便便的消遣活动",英国迫切需要的是一场"性文化大革命"。
那么,除了靠封杀网站、媒体减少外界给青少年带来的性冲击以外,发动革命的其他手段是什么?如何确保革命成功呢?这些问题,留着以后再谈吧。
(2008年1月9日)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